自19世紀中葉的淘金熱開始至今,美國中餐業的歷史已超過一個半世紀。今天在全美每個社區,幾乎都能尋到中國餐館的蹤跡。初來美國的人,面對平生從未見過的「蟹仰光」等風靡全美的「中國菜」,難免會感到稀奇。

本文帶讀者領略北美中餐業的發展,再請美國的亞洲餐飲專家告訴你,如何在美國鑒別出「土生土長的」美式中國菜館。

中餐業肇興 源於對移民政策的適應策略

麻省理工學院學者李海瑟(Heather Lee)刊文發布了他對北美中餐業的研究概要。李認為,美式中餐一路走來的故事,高度體現了美國移民政策的潛在影響。在20世紀初,反華情緒還很普遍,美國公眾對廣東人吃貓、狗和老鼠肉很反感,而中餐行業能肇興,要歸因於移民法政策促使想移民的中國人採取了適應性的策略。

從1849年的加州淘金熱開始,大批廣東人來到美國,隨著鐵路的建設而在各地建起中國城、開起中餐館。他們給家裏寄錢,也定期回國探親,但1882年的「排華法案」規定,禁止中國勞工入境和經商;到1915年,法院只給中國餐館老闆移民特權,帶動很多人在美國和中國創辦餐館。

1910年至1920年間,紐約中餐館的數量翻了四倍,隨後十年中又翻了一番,年營業額從1920年的7,790萬美元達到1930年的1.542億,中餐館也取代洗衣業成為僱用最多華人勞工的行業。

即便如此,中國人要獲得美國商人的合法身份也遠非易事,因為美國的要求十分剛性:移民局只認可「高品位」餐廳的一位主要投資者,必須全時管理自己的餐廳至少一年,還須有兩個白人為他作證。

為了適應這種嚴苛的要求,在20世紀初,中國人開辦了很多以「雜碎宮」(Chop Suey Palace)為名號的高檔餐館,每一家的啟動資金折合今天的9萬至15萬美元。由於有錢的中國人寥寥無幾,因此他們結成合作夥伴,輪流擔任經理,以獲得身份;同時,也與那些願意作證的白人合作經營。

在紐約市,中國餐廳平均會僱用五個服務員和四個廚師,他們通常是投資者的親屬或友人。服從於家族利益,中國餐館的員工經常以低薪水做著高強度的工作,很多人遠在中國的親屬還要依靠他們滿足基本生活和教育費用之需。當時在紐約和舊金山兩個海港的中國人頻繁與國內通信,在寄錢的同時,也訴苦說:「沒有空閒時間」、賺得太少、健康狀況不佳等。

而餐館的投資人除了可觀的工資,還會獲得分紅。據統計,當時在中國南方,有親戚在美國開餐館的家庭收入,比其他家庭高三倍。非僅如此,他們的匯款還惠及鄉里,為當地建造了很多洋房、學校、鐵路和醫院等。

中餐館演變出兩套菜單 美式中餐登台

到了1920年代,吃中國菜在美國成為時髦,願意嚐鮮的美國人由於缺乏經驗,吃熱菜時還會燙到上顎。二戰以後,很多中餐館有了針對中國和美國顧客的兩套菜單,後者逐漸佔居主導。

在1950年代,中餐館從城市開到了郊區,其富有特色的白紙包裝除了送出牡蠣,還有「雜碎」和「蒙古牛肉」等。

美國化的「雜碎」(Chop Suey,又名:李鴻章雜碎),完全不是中國人理解的那種——很少美國人願意品嚐動物內臟。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美國版「炒雜碎」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中國菜之一,但卻是美國人的發明:來源於肉絲炒菜絲,用牛肉、豬肉或雞絲等與綠豆芽、芹菜、筍、青椒、洋蔥、大白菜等菜絲或雪豌豆等混炒而成。1903年梁啟超遊歷美國後有評:「然其所謂雜碎者,烹飪殊劣,中國人從無就食者。」

「蒙古牛肉」則是炸牛肉配大蔥或洋蔥,再以辣味或甜味醬汁調味。

美式中餐本土化:甜甜酸酸的濃芡

又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餐館如今在美國社區隨處可見,很多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外賣菜品是完全本土化的菜色,其標誌性風格就是甜甜的帶果香的濃芡。據研究,這種口味和餐館普遍使用風靡一時的廉價水果罐頭(如菠蘿、櫻桃)有關。美式中餐採用的蔬菜原料,如西蘭花、番茄、胡蘿蔔和洋蔥,有別於傳統中餐用的菠菜、芥蘭和蘿蔔等,且往往是作為肉的配菜和裝點。

1973年開始,一道如今最受美國人歡迎的湘菜「左宗棠雞」在美國傳開。這道菜是台灣廚師彭長貴的創新,正宗做法是雞腿肉去骨,以醬油、太白粉醃漬,連皮切丁切塊,再下鍋油炸至外乾內嫩;然後以蔥、薑、蒜、醬油、糖、醋、乾辣椒等調味料,下腿肉一起拌炒而成。

左宗棠雞。
左宗棠雞。

全美各地的變種則形形色色,有的向「咕嚕肉」演變,將雞塊裹以厚厚的麵糊炸製,成品雞塊比雞肉大出幾倍,也勾以濃稠的甜芡。

正如今天在大陸處處可見到「肯德基炸雞」這種中國特色的美式快餐,美式中餐也發展出了不少地方特色:在麻省和羅德島,你可以吃到夾著「炒雜碎」和炒麵的三明治;在中西部的密蘇里州,你可以點一款「聖保羅三明治」(St. Paul sandwich),即白麵包夾「芙蓉蛋」餅(egg foo young patty);而純粹的美式開胃小吃拼盤「寶寶盤」(deep-fried pu pu platter)——內含炸蛋卷、炸豬排、炸雞翅和照燒牛肉,家鄉是在新英格蘭。

寶寶盤。
寶寶盤。

蟹仰光。
蟹仰光。

幸運餅乾。
幸運餅乾。

此間,美式中餐也吸收了世界其他地區的特色。今天幾乎每家中餐館必備的、內夾籤條的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又稱簽語餅),實際是從日式脆餅改良而來。而「蟹仰光」(crab rangoon)——以酸奶油和蟹肉做餡料、蘸酸甜醬吃的油炸小餛飩,則是1950年代加州奧克蘭一位法國廚師的創意;主理當地一家波利尼西亞餐館的他,還是夏威夷式雞尾果汁「美態賓治」(Mai-Tai Punch)的發明者,堪稱奇思妙想。◇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