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2035年全球肥胖人口數將達到19億,相當於每4人就有1人肥胖,治療與肥胖相關的疾病費用會超過4兆美元,由此可知肥胖已成為全球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

正確減重刻不容緩

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說,今年世界肥胖日的主題訂定為「正視肥胖衝擊,即刻開啟對話」(Let's talk about obesity and its impact),鼓勵民眾注意肥胖導致的問題,並與專業醫護人員、親子、親友,甚至師生之間,開啟對話共同面對肥胖問題。

賈淑麗表示,過重和肥胖是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子,建議將健康體位和體位管理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利用零碎的時間運動、改變生活型態、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等。

至於肥胖的防治對策,從醫界對於肥胖致病的原理、減重用藥,到減重手術等臨床證據,都有大幅的變化和進步;曾有研究結果顯示,降低5%~10%的體重,不但能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釐清減重觀念的提醒事項

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台灣肥胖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為了要幫助民眾釐清減重的觀念,共同提出4個提醒事項。

1. 正視肥胖帶來的衝擊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說,世界肥胖聯盟預測,台灣成年人過重或肥胖的情況,正以每年4.1%的幅度攀升,兒童和青少年每年增加幅度為5%,更是不容小覷。

此外,研究統計資料預估,全球在肥胖的花費成本於2035年將達到4兆3,000億美元,佔全球GDP近3%。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倪衍玄指出,兒童肥胖容易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性早熟,以及身高和體重不正常發展,也會提高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而且超過70%的兒童在成年之後會繼續肥胖,甚至會提高死亡風險,所以切勿忽視肥胖對兒童成長和健康的阻礙。

2. 掌握減重的重要關鍵

後疫情帶來的工作方式和坐式的生活型態,促使身體活動量減少,以及外送的便利、外食習慣、精緻和速食類食物容易取得等原因,讓許多民眾難以做到健康飲食。

其實減重的重要關鍵,是通過控制飲食和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以提高基礎代謝率、減少脂肪堆積,達到身體組成改變的目標。

林文元建議,肥胖族群應與專業醫療人員討論,並訂定個人化的減重計劃,包括運動、飲食、心理評估等多元面向,從中找出致胖的個別痛點,有助於長久維持健康體態。

3. 減重藥物由醫師開立

林文元提出,以台灣來說,食品藥物管理署這3年來陸續核准兩大類型的合法減重藥物,一類是GLP-1腸泌素,主要通過減少脂肪量而降低體重,內臟脂肪減少的相對降幅大於皮下脂肪;另一類藥物是通過結合抗抑鬱劑和鴉片拮抗劑的成份,來抑制食慾。

這些藥物加上過去核准的減重手術等,提供醫界多元的介入方式,協助肥胖族群作為輔助的減重方式,但無奈許多民眾以為這些藥物可以自行取得使用。

林文元為此聲明,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多次發布提醒,海關已經加強查緝不法進口藥物,提醒民眾減重藥物皆為處方藥,切勿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也不要通過網路用藥,避免使用到偽藥或劣藥。

在臨床上,減重藥物應由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再由藥師調劑,才能提升減重的效果、正確安全地減重和降低副作用。

4. 主動開啟對話不遲疑

肥胖是許多疾病的根源,不應是隱晦的話題,無須等待對方開啟,其實醫師與減重者之間可以從BMI、腰圍開始切入話題。

倪衍玄提醒家長,要幫助兒童減重,需要從家庭的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下手, 建議通過學校提供的健康體位報告,關心孩子的體位狀態,必要時諮詢兒科醫療團隊。

經由研究證實,12歲以上的兒童經過醫療評估,有必要減重時,可以藉由藥物輔助減重,因此鼓勵家長主動開啟對話,不要錯失兒童健康成長的機會。

林文元在此也呼籲有減重需求的民眾,首先應進行飲食調整和適當運動,如果進行之後仍無法達到目標體重,應循正當醫療管道減重才是上策。◇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