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博物館日前播映1993年中国獨立電影《北京雜種》,但M+官網卻煞有介事迴避片名,僅顯示為「張元作品」,令人莫名其妙。據媒體報道,事緣「有關方面」要求電影改名才批准在香港放映。有業內人士評論說,之前只有大陸才會因同音字而要求電影改名,香港則前所未聞,「電檢處自己過敏,想多了」。
但究竟「想多了」什麼呢?香港主流媒體似乎都沒直接報道。儘管《北京雜種》從未在中国大陸公映,但查大陸網站如「百度」、「豆瓣」等,均光明正大展示片名,沒有像M+官網般轉彎抹角。
「雜種」二字初見於《後漢書.西羌傳》,本指西羌混雜居住的諸部落,唐代則泛指「胡人」,大抵到明、清才演變為罵人的話,如明人姜南《投甕隨筆》說:「今人詈人之桀猾不循理者曰『雜種』。」大致等於罵人「野蠻」、「兇狠」、「不講理」。為什麼一部電影會以「雜種」為名呢?
據《大城誌》報道,《北京雜種》導演張元說,「電影刻意剪得支離破碎,沒有完整結構,不想有規則,就像年輕人的性格,是一個複雜的立體。」被問到為何叫《北京雜種》,他只說這是一個夠「狠」的名字。
所謂「不想有規則」、「夠狠」,其實都符合「雜種」那個「蠻不講理」的本義,可見片名是有深意的,並非旨在嘩眾取寵。現在卻疑似因為「諧音」而改名,香港電檢尺度豈非一下子倒退回清朝?
乾隆年間有個詩人徐述夔,詩集有「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等句。他過世後,有人因私怨舉報徐詩大逆不道,指「壺兒」諧音「胡兒」,分明諷刺大清、眷戀明朝,乾隆得悉後怒不可遏,下令開棺鞭徐述夔父子的屍,更處斬他的孫子。若「同音」也是罪,那條紅線真的可以包羅萬有。
普通話不諧音,粵語可諧音;粵語不諧音,上海話、閩南話、山東話⋯⋯也可能諧音,這條紅線是沒完沒了的。其實「雜種」本來沒暗示任何人,可是現在經此一禁,就算你不是香港電檢處肚裏那條蟲,也知道「有關方面」心目中的「雜種」是誰了。這是「高級黑」的一種嗎?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