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總理李強在16日的達沃斯論壇上呼籲國際擴大對華投資,稱中共是「值得信任的」。這與中共黨魁同日誓言的堅定地走與西方模式「有本質區別」的金融道路的說法,完全是南轅北轍。也是同一天,日本在華企業商會發布的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在華的日企對中共正在失去信任,未來預期下降。

今年達沃斯論壇的主題是「重建信任」。李強在16日的演講中稱,中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穩健前行」,2023年GDP增長5.2%左右。他說中共的「對外開放堅定不移」,國門會越開越大,並將繼續打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商業環境。他呼籲世界繼續向中國投資,聲稱中共要在經濟領域「重建信任、加強合作」,並保證「言必信、行必果」。

正當李強在國際上大肆呼籲外商投資的同時,在同一天的中共金融研討班開幕式上,中共黨魁一邊稱要擴大對外開放,一邊又誓言堅定不移地走與西方模式「有本質區別」的金融道路,並指示金融監管要「長牙帶刺」「有稜有角」,在國際上增強規則影響力。

獨立撰稿人諸葛明陽表示,「這是典型的習式『既要又要』。他既要這樣,又要那樣,而兩者之間都是完全對立的說法,自相矛盾,互相抵消。大權獨攬的習近平甚麼都要,最後卻甚麼也得不著。他的這種做法無疑是給中共栓上一個一個死扣。」

在華日企的擔憂與選擇

1月15日,日本在華企業商會——中國日本商會發布了第二次「會員企業景氣·經營環境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過半企業對中國目前的經營環境不滿,對2024年度預期下降。

中國日本商會在中國共有8,000家企業會員,本次調查共獲得1,713家企業的有效調查答覆;其中,製造業1,037家,非製造業665家,公營企業和單位11家。該調查自2023年11月23日開始,12月13日結束。

此項調查目的,是及時把握在華會員企業的景氣情況,以及對經營環境的看法,並通過積極對外發聲,謀求改善在華會員企業的經營環境。

2023年下半年共進行了兩次調查。

第一次在2023年9月8日至9月22日期間進行,獲得1,410家企業的有效問卷回答。本次(第二次)回覆問卷的企業超過1千7百家,較第一次調查有大幅上升。3個月時間內進行兩次調查,凸顯在華日企對經營環境的擔憂程度。

該問卷調查報告在概要中,對調查結果做了如下概述:

一、總體而言,在華會員企業的業務狀況及其對經濟形勢的認識,都較為嚴峻。

二、關於2023年在華投資額,選擇「較2022年減少投資」與「2023年沒有投資」的佔48%(環比上升1個百分點);選擇「增加投資」為15%(環比降低1個百分點);選擇「與2022年持平」的佔38%(環比上升1個百分點)。

「減少投資、沒有投資」的主要理由有:「中國經濟前景不明,看不到投資效果」;「需要評估脫鉤狀況,以及反間諜法和數據出境等法規的實施情況」;「與對東南亞和印度投資比較,在中國的投資效益越來越低」;核處理水開始排海之後,一直不能如從前那樣從事營銷活動;公司內正在討論是否繼續業務、縮小業務,或退出中國。

三、關於對2024年中國經濟形勢預測,選擇「惡化」或「略微惡化」的佔39%;高於選擇「改善」「略微改善」的25%,而選擇「持平」的為37%。

四、關於2024年以後的中國市場定位,選擇「最重要市場」及「三個重要市場之一」的佔51%。

五、關於經營環境的滿意度,選擇「滿意」的企業佔54%,選擇「希望改善」的佔46%,分別同比增減了3%。

其中,「滿意」的理由主要有:水電供應穩定下來,沒有受限;容易找到會日語的人才;員工較勤勞,穩定率高;有龐大消費市場及潛在力量等。

而「希望改善」的主要內容有:恢復日本人赴華免簽制度;人才培養與製造業現場所需脫節;享受與中國企業同等優待;制度解釋及指令不一致;頻繁搞安全、環境檢查、罰款,難以正常穩定營運;反間諜法等實施情況不透明,生活上感到不安;地方政府要求捐獻,等等。

六、在經營上面臨的挑戰一項(可多項選擇),選「人工成本上升」佔65%,「國際形勢影響」佔42%,「銷售價格下降」佔51%。

上述中國日本商會的問卷調查,雖然收回了1,700多份反饋,但還有6,000多家企業沒有回覆。這些日企的狀況可能大抵相似,或更艱難;或許是出於某種壓力或顧及,不願闡明自己的真實狀況及意見。

中國日本商會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日企對在華繼續投資持消極態度的主要原因有「中國經濟前景不明」、「需要觀察反間諜法執行情況」,以及日本核處理水排海後「難以開展正常的商業活動」等,這些大多是反「市場化、開放化、國際化」行為,因此使在華日企對中國2024年的預測也趨向悲觀。

對此,熟悉中國情況的評論家石平日前表示,「日本企業在中國經營的最大問題是政治風險。正如中共突然禁止日本水產品所看到的那樣,不知何時會發生甚麼問題,總是有危險。日本企業應該認識到:企業把員工派往中國本身,就是將員工的人權與生命置於危險之中。今年,中國的經營環境將會進一步惡化,日本企業眼下應該考慮的,不是投資不投資問題,而是『撤退』。」

與此同時,歐美企業同樣對中國的經營環境感到越來越艱難。

2023年9月,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與上海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Shanghai),分別發表了關於中國經商環境的報告。這兩份報告都指出,對西方企業而言,中共的商業環境變得越來越難以適應;而中國雖然重視外資,但卻把「國家安全」放在更優先的位置上。近三分之二的在華歐企認為,中共日益複雜的法律法規使得商業難以發展。

有專家指出,在中國經商的難題是不可預測性,企業擔心隨時成為被中共打擊的目標;對西方企業來說,中國的環境非常困難,而且會越來越艱難。

日台有望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

雖然一些日企還對中國的大市場寄予很大期望,但自從去年7月反間諜法等實施後,都感到中共的政策變化等難以預測,日本政府也鼓勵日本企業遷回日本國內。在此過程中,有一些在華企業將生產據點轉移、分散至東南亞等地,重組供應鏈。

去年8月7日,日本材料企業帝人(TEIJIN)發布消息,將退出在中國的汽車材料業務,把資源往北美集中。10月,三菱汽車將所持股票全部賣給合資企業廣州汽車集團,退出中國市場。日本三越伊勢丹控股公司也在12月底表示,將於2024年2月底前關閉天津伊勢丹等兩家在華百貨商店。

日本企業的「去中國化」是正在進行式。而賴清德當選台灣新一屆總統,市場普遍認為台灣今後會進一步加強與日本的經濟合作。石平表示,日本應該加強與台灣的經濟合作,並放眼世界。

賴清德當選總統次日,便連續與日本議員及日本駐台機構負責人舉行會談。他在與日本超黨派議員聯盟「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Keiji Furuya)會談時表示,他對「台日合作有著強烈的願望」,希望加強與日本的經濟合作及民間交流。他以半導體產業為例,認為台日之間經濟合作的潛力很大,「期待擴大投資與貿易」。

目前,台積電在日本熊本縣投資1兆日圓建設的工廠JASM,近日即將完工,並將按計劃於今年底前正式開工生產。近年來,台灣在外交等國際事務方面,及經濟領域都在加強與日本的合作。@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