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的黃姓婦人服用血壓藥和血脂藥已有3年,近3個月因天氣變冷,每天頭暈發作,且伴隨偏頭痛,半夜有時手抖,因此前往中醫科就醫。

她就醫時的血壓超過130/80mmHg,經問診發現排便不順,2~3天才會上一次廁所,於是醫師給予科學中藥乙字湯和柴胡疏肝散;服藥一星期之後,舒緩頭暈、頭痛,血壓也下降。

持續接受中醫治療2個月後,她回西醫複診,原本要服用3顆降血壓藥,減少改為1顆,體重也減輕2公斤。

高血壓的症狀和風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說,高血壓初期的症狀不明顯,而且症狀因人而異,常見有頭暈、頭痛、肩頸僵硬、心悸、胸悶、容易疲倦等症狀,如果忽略不治療,有可能引發中風、心肌梗塞、腎衰竭等病症,所以一旦發現,務必積極控制血壓,以降低死亡率。

中醫治療高血壓的方法

謝旭東表示,控制血壓除了服用降血壓的西藥之外,中醫也能根據個人體質開立藥方,從而控制血壓。

其實古代並沒有高血壓這個病名,而是將之歸屬於眩暈、心悸、肝火等範疇;《黃帝內經》記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所以中醫
對於高血壓產生的眩暈,通常從治肝著手,除了疏肝理氣、活血之外,滋腎養陰也是方法之一。

此外,還要考慮其它會影響血壓的因素,比如上述案例黃姓婦人容易便秘,便秘會讓體內的代謝廢物無法排除,造成濕氣變重,血壓也容易升高,因此開立通腑瀉熱的乙字湯,將身體的代謝廢物一掃而空;再搭配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氣,因此頭暈、頭痛好轉,血壓自然下降,而且體重也下降,高血壓即能得到比較好的控制。

控制血壓的3個建議

為了幫助高血壓患者有效控制血壓,謝旭東提出下列3個建議。

♦調整飲食

飲食要避免過鹹;多食用蔬菜、水果、全穀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乳製品以低脂類為主;油脂類以橄欖油、葵花子油、玉米油等油品為佳,少吃飽和脂肪酸過多的動物油;適量食用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杏仁、腰果、核桃等堅果類;如果是其它原因造成的高血壓,則根據原來的疾病做飲食調整,也能改善高血壓。

♦改善生活

要遠離煙、酒,因為抽煙和飲酒會加重身體的濕氣,一旦濕氣重則血液循環變差,身體為了讓循環變好,只有升高血壓,血壓自然難以控制,因此多運動和減重能有效降低體內濕氣,促進身體血液循環,血壓自然會下降。

♦飲用決明子降壓茶

材料:決明子6克、菊花9克、陳皮3克。

煮法:將上述的材料做成茶包,用熱水500c.c.悶泡1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具有通便、消脂、降血壓的功效。決明子清肝明目、潤腸通便,能降血壓;菊花平肝明目,能緩解高血壓引發的頭暈、頭痛;加入化痰、消脂的陳皮,能將身體的濕氣一掃而空。

使用方法:2~3天飲用一次。

注意事項:藥材為涼性,適用於體質偏熱、容易上火的族群。◇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