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就明年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除了引來海外及獨立評論質疑香港財政出現了結構性問題,甚至連親政府學者/商界以至建制派內部都擔心香港財政不可持續,認為政府需要開源節流,甚至對造價高達1.5萬億港元的「北部都會區」及「交椅州人工島」等大白象工程亦提出了質疑,擔心以特區政府財政狀況,最終無法「埋單」。

去年政府債務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大概為4.3%,加上今年香港整體經濟和資產市場的表現均較預期遜色,土地及印花稅收入不及預期,嚴重影響政府收入。最新本財政年度的首8個月赤字已有1,641億元,財政儲備降至6,707億港元。如果扣除666億發行綠色債券所得,實際赤字已突破2,300億元,直迫20/21年度的破紀錄2,325億財赤。

面對財赤嚴重,但陳茂波強調,最重要是盡可能維持於一個經濟周期內收支綜合平衡。政府目標希望將赤字控制在不超過本地生產總值3%至4%,將借貸比率維持較健康水平,以至整體不會影響政府公共財政。

留意陳茂波早前在網誌提到,亞太經合組織(APEC)個別成員正思考如何在不影響投資和競爭力的情況下,增加稅收來源,引起外界關注本港會否加稅。

林鄭月娥當特首時,陳茂波為配合她的社會工程政綱,把財政預算「量入為出」的原則加入「應使則使」,甚至創造出「理財新哲學」,認為政府要積極有為、大膽增加開支,特別是投資性的開支。從此庫房中門大開,各類公共開支大增,財政儲備由陳茂波6年前接任的11,000億,跌至不足7,000億水平,大幅縮水四成。

香港眼下最迫切的,是陳茂波已承認錯誤並上調今個年度財赤將突破1,000億(顯然這仍是嚴重低估),更不尋常是表明下一個年度亦好大機會面臨赤字。這種罕見的表態是歷屆財爺中少見,顯然就是作出預期管理,亦反映目前政府財政狀況非常嚴峻。香港5年來已面對4年的財政赤字,其中有3年更是破了回歸以來的紀錄(全部都是在陳茂波任內),顯然財赤已經是一個結構性問題。

坊間已經有不少聲音提出,政府應在新一屆財政年度加徵新稅項及縮減開支,包括每程二、三十元的陸路離境稅,以及提高私家車首次登記稅率和車輛牌照費,甚至重新將長者2元乘車優惠計劃由60歲延後至65歲。

近日港人北上消費成風,以聖誕長假期為例,首3天就累計有132萬人次香港居民出境,當中至少近九成赴內地或澳門,相反入境方面,內地及其他訪客同期共有47萬人次,3天期間港人出境數量至少較旅客入境人次多85萬,換言之幾乎是3個港人北上只有一個內地旅客入境,難怪本地零售及食肆大叫「救命」,聲稱政府要想方法改善情況,因此不能排除政府真的會開徵陸路/海路離境稅。

假設真的開徵陸路離境稅,以全年有9,000萬人次經陸路或海路離境,而政府對每人每次收取25元離境稅,推算全年總計可為庫房帶來額外23億元收入,但這對於連年過千億財政赤的政府,恐怕只是「杯水車薪」。

因此坊間亦有意見認為,香港是時候要「大刀闊斧」徵稅、包括考慮引入資產增值稅,實際上在西方國家,資產增值稅是普遍做法,像英國為例,資產增值稅適用於出售投資資產,如買賣股票和房地產等,稅率介乎18%至28%。即使在中國大陸,一樣有財產轉讓稅,針對證券及房產收益,一樣要乖乖繳交兩成稅率。

我甚至懷疑特區政府可能會先針對一些移民離港的香港人「開刀」,包括在出售物業時,採取所謂「先徵後免」的原則徵收資產增值稅,例如在一定期限內仍然留港,就可以獲退回稅項,否則就要繳交資產增值稅。以特區政府對BNOVisa採取的「敵視態度」,以每年有十多萬人移民離港,這種變相的「移民稅」,真的不能排除官員會有這種想法。

面對特區政府的財赤問題連年惡化,連上任財爺曾俊華,也忍不住在回顧及展望中,形容特區政府的公共財政狀況令人非常憂慮。

曾俊華預計2024年經濟情況預計只會更壞,而經過幾年疫情打擊,香港公共財政狀況令人非常憂慮,稱當局不能夠只是想方法增加收入,因為每個方法只會對一部份市民帶來「莫大的痛苦」,反而政府要好好調整支出,否則香港遲早要借貸度日。

現實是政府必須檢討現時各項巨額及難以控制、不可持續的開支,考慮作適當調整如封頂、收緊資格和減少增長幅度。早前評級機構穆迪調低香港前景評級,其中就特別指出過去數年因為要推動經濟而花費了不少彈藥,導致儲備減少,現時佔本地生產總值(GDP)僅25%,較2017年高峰期超過40%為低,即使港府預計2027年至2028年期間會有所回升,也大約只能升至26%水平。

要知道評級機構對一個地區的主權評級高低,往往會直接影響當地政府以至企業的發債成本。過去特區政府年年財政盈餘,評級高低實際上幾乎沒有直接影響:評級獲上調就當外界認同成就,被下調亦不會因此需要多付一分一毫。只是今天財政儲備已跌至6,000多億水平,換言之僅足夠政府開支不足10個月,這又是創下香港回歸以來最低水平,這正是穆迪提出,香港的庫房已「彈藥無多」。

顯然今天主權評級的高低,勢將直接增加特區政府未來的發債成本,影響到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的發展計劃,如果政府一直無法開源節流,甚至最終可能拖跨整個香港庫房。◇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