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台是古人寫字的文房四寶之一,也是文人雅士收集珍藏的物品。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正在展出「愛硯成痴」特展,一百多件硯石各具風格,亮點展件包括傳〈宋 蘇軾 從星硯〉、〈清 乾隆 暖硯〉等。件件值得細細品味。
「愛硯成痴」特展除了展出故宮院藏硯一百餘件,還向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借展15件。除了硯台之外,本次也展出墨、水盂、筆山等許多「文房具」,其各不相同的功能與設計,更成為書桌上別有趣味的風景。
電腦鍵盤還沒普遍以前,自來水筆尚未出現的時代,寫字、畫畫都少不了筆、墨、紙和硯。故宮策展人器物處陳慧霞副研究員表示,文房四寶中又以「硯」流傳久遠,從出現、發展、定型到再變化,至今約有二千年歷史,就像流行風潮,在不同時代展現百態千姿。
早期的硯台是磨墨的工具,硯的材質以石質與澄泥為主。考古出土最早可以稱為「硯」的是戰國至漢代的板硯,多取自天然石塊,表面平整,打磨光滑,並附有研石。東漢流行動物蓋鈕的三足石硯,六朝隋唐墓經常出土多足的圓形硯,並成為宋元以後仿古硯的形制之一。
隨著宋代科舉制度的成熟,社會上形成龐大的士人群體,這群廣大的用硯人口為日後硯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製作硯的取材也更為多元,一些美麗的石頭,如玉、瑪瑙都能化身成為硯石。
隨著時代的演變,硯式打破了方圓的限制,或以硯石的自然形貌為取向,或以自然界的物象出發,使得硯式充滿了創意,除了具有磨墨功能之外,更強調硯本身具有的獨立個性,猶如一件藝術品。
硯痴,是指對硯極度迷戀的性情中人,不只是文人書齋的桌案上常有一方硯,畫師繪事、君王聽政議事,或仕女賦詩課子都少不了它。像是宋代文人蘇軾、米芾,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愛硯人士。通過他們整理、品評、記錄及欣賞硯石,呈現賞硯之美、玩硯之趣,也在一方硯石的尺寸天地,展現個人的賞玩美學。
蘇軾好硯、喜愛藏硯,又常撰寫硯銘。後代文人出於景仰,將蘇軾硯銘及其平生韻事,融入硯石裝飾題材。此次展出〈傳宋 蘇軾 從星硯〉石色棕褐,側壁鐫有蘇軾硯銘。墨池中央有一圓形短石柱,象徵一輪明月。周圍襯以淺浮雕流雲,有如浮雲拱月。硯背滿布長短不一的細長石柱,約有六十餘柱錯落其間,柱端各有黃棕石眼,猶如眾星滿布。
此次特展的亮點展件〈清 乾隆 暖硯〉附銅鎏金方爐及勺,曾是乾隆帝常用的暖硯。方爐由上下兩層構成。下層置炭,上層除貯水,下緣鏤空龍紋,供炭火透氣。爐內殘留炭灰,依稀存有香味餘韻,說明方爐兼具薰香功能。方爐最上層置一長方薄硯,蓋面八隻螭紋對稱交錯排列。全器厚重方整,金質燦爛,展現清代皇家嚴謹輝煌的氣度。#
愛硯成痴特展
故宮北部院區303陳列室
112/09/28〜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