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彌敦道走到忠孝東路,漂泊在台灣的香港前視藝科教師VA Wong Sir,今年將迎來移居他鄉的第二個聖誕節和新年。經歷過香港「變天」的社會環境,因追求言論自由被迫流亡台灣的他,在台灣大選前推出新書《加多雙筷》,紀錄他這一年來在台走訪約50家庭「以畫換餐」的經歷。在餐桌上與台灣朋友交換故事,他嚐到的不僅僅是當地美食,還有背井離鄉的笑與淚。

今年中秋,Wong Sir接到母親離世的消息,有家不能回的他只能望月思懷。(受訪者提供)
今年中秋,Wong Sir接到母親離世的消息,有家不能回的他只能望月思懷。(受訪者提供)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對於Wong Sir來說,2023年是離別的一年。原本人月兩團圓的中秋節,他卻接到母親離世的消息,身在他鄉不能送母親最後一程,亦是切膚之痛。「我也希望藉今次出版的書紀念我媽媽,本身這個『加多雙筷』計劃的開始就是起源於對家人的思念⋯⋯」Wong Sir走進不同的台灣人家庭做客,感受「家」的滋味,用他的視角和畫筆留下一個個珍貴回憶。

近日,一路與Wong Sir風雨同行的「山道文化」編輯Sam告知,他移民在即,隨後書店也要結業。Wong Sir將自己一年來走訪近50個台灣家庭留下的畫作交付予Sam,新書《加多雙筷》成為了「山道文化」的「收山之作」之一。Wong Sir講述,明年是台灣總統選舉之年,他也想趕在這個時候出版,給台灣人聽到香港人的聲音,也讓香港人聆聽台灣人的看法。

香港「山道文化」書店將於12月31日結業。(受訪者提供)
香港「山道文化」書店將於12月31日結業。(受訪者提供)

香港「山道文化」書店一景。(山道文化Facebook)
香港「山道文化」書店一景。(山道文化Facebook)

認識台灣文化從「食」開始

赴台讀書一年半來,Wong Sir由最初的不適應到漸漸融入當地社會,當中啟動「加多雙筷」藝術企劃成為改變他生活、助他跳出安逸圈的重要一環。初到台灣,寂寞和無助吞噬著他的心,去年12月,他勇敢踏出第一步,在社交媒體上貼出一個「以畫換餐」的計劃。沒想到得到很好的反響,吸引了不少台灣家庭發出邀請,大半年來他拜訪了約50個台灣家庭,台中、台南、高雄、花蓮、宜蘭⋯⋯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亦品嚐到形形色色的台式美食,了解到過去在台灣旅行認識不到的飲食文化。

Wong Sir創作的台港食物評語對照表。(受訪者提供)
Wong Sir創作的台港食物評語對照表。(受訪者提供)

「例如大家對於討論一個食物好不好吃,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詞語去表達。」Wong Sir特別製作了一張港台食物評語對照表,幽默展現台灣人和香港人對食物的評價方式,從中也能看出香港人和台灣人不同的性格。例如在表達食物不好吃的時候,香港人會直接給「唔好食」、「難食」的評語,台灣人就會用「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來表現自己的態度。

Wong Sir創作的台港蔬果詞彙對照表。(受訪者提供)
Wong Sir創作的台港蔬果詞彙對照表。(受訪者提供)

Wong Sir分享,台灣人比自己想像的要熱情得多,他沒有想到有的家庭連食宿都給他安排好,還特別帶他遊覽周圍的社區,讓他受寵若驚。他回憶今年過年時,年初四台灣朋友曉怡姐邀請他到宜蘭的家吃飯,不但為他提供住宿,還帶他去參觀宜蘭傳統藝術園區,看舞獅、捏麵人,參加藍染工作坊等等,非常豐富。台灣人的人情味亦不止於一餐飯和一幅畫,隨後的日子裏,Wong Sir過時過節都會收到台灣朋友的問候和邀請,例如中秋節也有朋友主動邀請他來家中烤肉,這讓他感到非常溫暖。

2023年的年初四,台灣朋友曉怡姐邀請Wong Sir到宜蘭的家吃飯,Wong Sir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受訪者提供)
2023年的年初四,台灣朋友曉怡姐邀請Wong Sir到宜蘭的家吃飯,Wong Sir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受訪者提供)

每一家人都帶給Wong Sir不同的驚喜,從中也了解到台灣與香港不同的飲食習慣,「我很驚訝每一家每一戶對滷肉飯都有各自的『秘方』食譜,從南到北都有不同的味道,切肉的方法、肉質都不同,他們都會覺得自己家做的才正宗。還有他們對章魚的描述也有好多好多的說法,這也是我過去不知道的。這些冷知識我都收錄在書中,和大家分享。」

餐桌上的思想火花

在「以畫換餐」的過程中,Wong Sir品嚐到的不僅僅是來自天南地北的家常菜,更有思想火花的碰撞,精神食糧對於他來說更為營養。

Wong Sir在拜訪宜蘭曉怡姐的家庭時,聊天中知道她的兒子也是老師,自然就談起了港台兩地教育制度的問題,也了解到對於大陸的文化對港台的滲透,尤其是如今的「抖音」、「小紅書」都讓當地的孩子著迷,這是令人堪憂的情形。他們也表達了對台灣政治前景的迷茫,如現時兵役制度的不滿,硬件與軟件跟不上國際等等,曉怡姐分享道:「宜蘭政治曾經變天,但近年惜念舊情,大家留守現狀,是好是壞,他們共同承擔。時間會証明一切,好的自然可以留下,不好也可用選票把他趕走——這就是民主。未來十年台灣將會有更大的改變,年輕人走得更遠看得更多對台灣一定會有更好的未來。」

台灣姐姐Ru邀請Wong Sir到家中吃飯,Wong Sir為他們一家五口畫了全家福。(受訪者提供)
台灣姐姐Ru邀請Wong Sir到家中吃飯,Wong Sir為他們一家五口畫了全家福。(受訪者提供)

有一個台灣家庭令Wong Sir印象深刻,邀請他作客的是一位在中國内地工作的台灣姐姐Ru,一家五口一起生活,家中談論時事時也很有趣,例如2023年剛過去的選舉,一家人會準備自己的立場與論點投映在電視螢幕上,然後各抒己見,進行大辯論。Wong Sir認為這正是展現台灣民主的可貴之處——和而不同,爸媽不會一言堂,要求子女聽他的,而子女也有自己的意見,尊重別人想法。當問及Ru為甚麼要到內地工作時,她表示她並不喜歡內地政府,要親身體驗當地的情況,而不是道聽途說,切身體會過的感受更加明顯,明白真實的情況。Ru的勇氣讓Wong Sir感到佩服,也很享受與台灣家庭在餐桌這種輕鬆的氛圍間了解當地人的想法。

兩位年輕藝術家帶給Wong Sir獨特的「巴哈咖啡」。(受訪者提供)
兩位年輕藝術家帶給Wong Sir獨特的「巴哈咖啡」。(受訪者提供)

還有一次Wong Sir拜訪了兩位合租的年輕藝術家,她們分別是一位佛朗明哥舞者和一位大提琴表演者,晚飯後她們展示了自己的才藝,並給他嘗試幾種不同「音樂風格」口味的咖啡,對話中他們分享了台灣政府與香港政府對文化藝術的支援,Wong Sir十分羨慕台灣自由創作的環境。

赴台讀書一年半來,Wong Sir啟動的「加多雙筷」藝術企劃成為助他跳出安逸圈的重要一環。(受訪者提供)
赴台讀書一年半來,Wong Sir啟動的「加多雙筷」藝術企劃成為助他跳出安逸圈的重要一環。(受訪者提供)

面對崩壞的教育環境 仍要堅持正義

Wong Sir過去在香港擔任過中學通識科老師,也是一名漫畫家,2020年因畫時事漫畫遭到匿名投訴,不獲校方續約,甚至被香港教育局裁定教師專業失德。隨後他移居台灣,進修碩士學位。

從自身的體驗分享,Wong Sir感受到當下香港教育正處在崩壞的邊緣:「以前香港教育體制中有通識教育科,講求多元多角度思考、明辨是非的思考,現在已經取消了這一科,變成一個所謂公民教育的科目,大家也能夠看到這個公民教育其實是一個『愛國教育』的科目了。香港教師最大的行業工會『教協』(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也被迫解散了,現在的老師也要讀《國安法》,要考《基本法》,這些已經好荒謬了。」

談及如今香港教育可以怎樣走下去,Wong Sir認為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環:「有很多家長帶著小朋友移民去其他地方,我最希望的就是可以繼續捍衛廣東話,這絕對是香港本土一個好重要的文化。至少先從廣東話入手,再跟他們講香港背後的故事,真實的歷史、文化,我想家長這個角色可以做好一些。」

擔任著教育角色的出版商,近年來在香港也難以生存。與Wong Sir合作出版四本書的「山道文化」,他亦見證著這些年彼此一起經歷的風雨:「這些年,我們經歷過被印刷商拒印、書展被紅媒攻擊、翌年被拒參展、獨立書展被迫取消、楊Sir(楊子俊)被政治檢控⋯⋯我也跟他們跌過再爬番起身,再跌再爬番起身⋯⋯一個月前Sam跟我説,他們也要休息一陣子了。」面對香港當下已容不下獨立書店和民主的聲音,Wong Sir認為身在海外的香港人更應該珍惜自由的環境,告訴下一代真實的歷史,努力將香港人的精神和文化傳承下去。

在與台灣朋友交流時,他也會探討「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議題,希望台灣人能夠認清中共,不給中共滲透的空間:「我在台灣,就會身體力行把我的經歷分享給台灣人聽,也會參加各種非政府組織搞的展覽、講座,也讓他們反思香港現在發生著甚麼事。」◇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