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醫院發生醫療事故,在轉運病人至深切治療部期間,漏開氧氣樽氣閥,病人其後不治。資料圖片。(余鋼 / 大紀元)
明愛醫院發生醫療事故,在轉運病人至深切治療部期間,漏開氧氣樽氣閥,病人其後不治。資料圖片。(余鋼 / 大紀元)

明愛醫院一名79歲眼科男病人,在轉往深切治療部期間,氧氣樽氣閥未有開啟,病人血氧飽和度持續下降,最終經搶救後不治。養和醫院深切治療科主任李衛全今早(1日)接受港台節目訪問時表示,現時難評病人死亡原因,但運送情況不穩的病人,會有忙亂較易出錯,故建議應由有較多應付危急病人經驗的醫護人員負責,並建議加強培訓。

李衛全稱,現時很難評論病人死亡與氧氣樽氣閥沒有開啟是否有關聯。他解釋,因病人本身有其它病症,亦有細菌入血情況,其它器官亦處於衰竭,其死亡原因未必只因氧氣樽氣閥沒有開啟。但他亦承認,病人在很差的情況,的確需要很多支持去維持生命,少了其中一樣,始終會有所影響。

他又表示,事件中負責運送病人的團隊,包括一名眼科醫生及2名資深護士,全部都有超過10年經驗。惟眼科較少有不穩定病人,運送不穩定病人的機會則更少,可能很少處理相關情況病人的經驗,故「年資長反而未必係優勢。」

李衛全亦坦言,處理氧氣樽的程序很簡單,不需要特別訓練,當中醫生、護士、甚至護工都可以打開。至於明愛醫院有運送危殆病人檢查清單,清單內有項目為確保氧氣樽氣閥開啟,並須由醫護人員簽署確認,他指清單原意是希望幫助團隊記得有甚麼事要做,但實際執行上未必逐點檢視後才簽名,「好坦白講,我相信同事做咗,望落OK,未必真係逐點檢查完先簽。清單係幫到手,但未必係百分百。」

他又指,有時並非依靠制定指引或表格便可解決,面對人手不足,病人情況不穩等情況時,沒有一個措施可放之四海皆準,故有足夠人手及加強培訓更爲重要。

長期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在同一節目形容事件不幸,稱氧氣樽接駁是簡單直接程序,認為未有開啟氣閥不可接受。他提到2018年伊利沙伯醫院曾發生類似事件,但今次再次發生,反映未有汲取教訓。他表示,要分析事件發生的根源,例如這類較少處理突發、緊急病人的部門,是否有指引亦難跟足。他亦建議當局加強培訓,並審視相關指引是否需要改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