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已成為美國投行的滑鐵盧,迫使它們重新評估香港市場的前景。對該行業來說,2022年就已經很糟糕,沒想到2023年更糟。華爾街巨頭清晰地看到,在中國這個60萬億美元市場中賺大錢的希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渺茫。

隨著地緣政治氣候日益惡化、中共把安全問題置於經濟之上,打擊私營部門,扼殺併購交易,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等銀行正在縮減它們雄心勃勃的擴張計劃和利潤目標。

《華爾街日報》估計,2023年投行從中國公司在中國大陸境外交易中賺取的費用收入可能降到十年來最低水平。

根據Dealogic的計算,今年迄今為止投行從有中國公司參與、以非人民幣貨幣計價的交易中僅獲得5.39億美元的費用收入。相比2020年,投行獲得約37.5億美元的費用收入。

投行人士私下承認,現在根本看不到轉機。許多大型國際投資者不再願意購買中國的股票或債券,而中國經濟放緩和監管收緊使許多國內企業感受到壓力。

他們感嘆,中國的交易費用總收入池正在縮小,隨著更多中國國內投行參與爭奪交易,他們不得不從變小的蛋糕中分得更小一塊。

根據《華爾街日報》6月份的報道,香港證券交易所的文件顯示,高盛集團今年已經放棄了幾宗香港IPO的委託,其中包括一間皮膚藥品公司和一間醫藥產品網上平台的IPO交易。美國銀行也放棄參與一間太陽能電池板逆變器生產商的IPO。

通常情況下,投行在接到IPO委託後很少會放棄,除非存在巨大的風險以及無法兌現的收益。

香港IPO業務下滑 華爾街發現很難左右逢源

中國IPO交易活動下滑,部份原因是周期性的,但也有些是持久性的。美國的高利率使得包括中國股票在內的高風險投資吸引力下降。中國的經濟增速在放緩,這將影響許多公司的增長前景。中共監管機構也加大了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的難度。

對許多華爾街巨頭來說,2023年與2021年意味著180度大轉彎。甚至一年半前,它們還一心想要與中國國內投行一爭高下,擔心找不到足夠的本土人才來推動業務擴張。

現在他們認為,中國的商業環境已經顯著惡化,賺取超額利潤的最佳機會已經不復存在。

以高盛為例,自2022年9月以來,至少有100個專注於中國業務的職位被裁。高層稱,單單高盛在大陸的員工就減少了逾十分之一;之前該公司將人手增加了一倍至逾600人,以擴大業務。

在公開場合,華爾街仍為中共說同一套話:中國仍是個巨大的機會,他們沒有撤退計劃,特別是在已經花了這麼多錢投資中國的情況下。但私下,他們說的是,隨著緊張局勢一再加劇,很難做到「左右逢源」。

投行的眼光已經向香港之外轉移。今年,除香港外的東南亞地區第一上市交易的融資總額超過50億美元,相比之下,香港的上市融資總額約為40億美元。◇

相關文章👇🏻
大陸資金出逃 香港銀行業務激增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