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龐大的市場一直誘惑著華爾街到那裏「挖金」。但事實證明這並不容易。大量的「挖掘」工作一直在進行,但「黃金」似乎仍然非常稀少。而中國市場最近不如預期的表現,使得華爾街的中國夢再次受挫。

《華爾街日報》報道,經過多年的拖延,中國在過去十年逐步開放了金融市場。首先,允許外國投資者通過與香港的交易聯繫購買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股票。然後,在2018年和2019年中美貿易戰之後,外國公司被允許在中國經營自己的全資投資企業。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去年估計,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的規模約為16萬億美元。高盛集團等投資銀行現在也可以全資擁有其在中國的現有證券業務,而他們以前需要與當地合作夥伴建立合資企業。

但華爾街在中國的業務並非一帆風順。

1月份中國重新開放邊境時,外界曾樂觀預計中國經濟會強勁復甦,這種樂觀情緒一度提振了股市。但自那以來,中國經濟並未發生預期中的反彈幅度,中國股市的漲勢迅速消退。中共現在對外國投資公司的大開放恰逢中國股市不景氣之際。

追蹤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主要股票的滬深300指數今年僅上漲2.4%,表現落後於大多數其它主要市場。包括香港投資者在內的離岸投資者,目前在上海和深圳擁有約3,640億美元的股票。據萬得(Wind)稱,這仍然不到整個市場的3%。

除了市場表現不佳之外,外國機構投資者繼續面臨監管問題。比如,中國嚴格的數據規定使得外企的中國子公司很難與總部份享重要信息——在某些情況下,包括他們的基金實際運作情況和他們的客戶名單等基本信息。

外國投資銀行家面臨著監管制度和中共與西方之間不斷惡化的地緣政治的挑戰。不幸的是,這兩個問題往往密切相關:西方監管機構不斷呼籲提高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和商業行為的透明度,而北京則越來越關注數據和技術安全。

除了上述因素外,中共過去三年的新冠病毒清零政策限制了外企進入中國的機會,打擊了外國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與此同時,過去曾幫助把許多中企介紹給全球投資者的外國投行,在首次公開招股(IPO)排行榜上也落後於本土競爭對手。

《金融時報》說,外國銀行對在中國大陸IPO的參與度已降至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凸顯它們面臨在中國封閉的金融體系中難以立足的困境。

今年到目前為止,外國銀行僅參與了價值2.97億美元的新上市,僅佔總數的1.2%。這一比例低於自2009年Dealogic開始收集數據以來的任何一年。去年的佔比為3.1%,是有記錄以來第三差的一年。

根據Dealogic的數據,今年和去年在中國大陸的IPO承銷金額的前十名中,沒有外國銀行。而在2018年,前十名中有一半是外國銀行,包括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由於國際投資者對中國IPO交易的信心嚴重惡化,高盛集團等美國銀行今年已經放棄了幾宗香港IPO的委託。#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