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鞍山郊遊徑近昂平的一段山徑,一度變成「光頭仔」,由於路徑日久失修,下雨天或回南天尤其濕滑,喜愛行山的退休人士Ivan回憶,這段路常常有行山意外發生,好多人都在這個位置滑倒。他自2016年起參與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的山徑維修項目,後期加入環保團體綠惜地球「自己山徑自己修」義工隊,用傳統方式進行手作步道,一手一腳參與其中,將崎嶇不平的危險山徑,改造成美麗易行的石砌小道,並從中體驗到融入大自然的美好。

馬鞍山昂平修復後的青蔥模樣。(綠惜地球提供)
馬鞍山昂平修復後的青蔥模樣。(綠惜地球提供)

馬鞍山昂平修復前。(綠惜地球提供)
馬鞍山昂平修復前。(綠惜地球提供)

在今年10月26日的「香港山徑日」,一眾行山界人士齊聚深水埗合舍,參加由綠惜地球主辦的《看不見的山徑》新書展覽開幕禮,色彩繽紛的山徑主題插畫、手作步道工具牆,義工現場分享山徑故事,一張張生動的相片,帶給到場訪客感受人與大自然融合的和諧。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Vivien)提及,4年過去,義工隊共舉行了45次山徑修復或保養活動,覆蓋香港郊野的18個路段,並希望透過新書的分享和公眾教育活動,讓更多人對山徑保育有所認識。

在深水埗合舍舉辦的《看不見的山徑》新書展覽。(綠惜地球提供)
在深水埗合舍舉辦的《看不見的山徑》新書展覽。(綠惜地球提供)

手作步道工具牆。(綠惜地球提供)
手作步道工具牆。(綠惜地球提供)

手作步道與自然融合 珍惜「看不見」的山徑

「我們的新書叫做《看不見的山徑》,為甚麼會叫這個名呢,因為我們發覺大家去行山的時候,通常都會留意山徑上面的風光,很少會留意到腳底下的山徑,但其實山徑都需要去保育,也是大自然風光的其中一個部份。」Vivien講述,如果腳下的山徑塵土飛楊,或者不夠安全,都會影響大家欣賞郊野公園的美景。

她解釋,「看不見的山徑」的另一層意思是手作步道的特色,運用天然材料,如就地取材的木材和石材鋪成步道,修復好山徑後與大自然十分和諧,就好像隱形的山徑一樣。「我們手作步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完成後看不出來,可以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綠惜地球項目主任潘星宙(Antipas)補充,手作步道的特色在於非機械化,全部運用人手搬運,這是最傳統、古老的方法,當中也蘊藏著不少傳統智慧。

綠惜地球出版新書《看不見的山徑》。(綠惜地球提供)
綠惜地球出版新書《看不見的山徑》。(綠惜地球提供)

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Vivien)。(綠惜地球提供)
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Vivien)。(綠惜地球提供)

綠惜地球項目主任潘星宙Antipas(右)。(綠惜地球提供)
綠惜地球項目主任潘星宙Antipas(右)。(綠惜地球提供)

就讀香港大學環境科學系的Antipas,從小就熱愛大自然,登上香港100座山的他,在登山過程中同時進行淨山行動。當他加入「自己山徑自己修」義工隊擔任第一期學員後,並參與了馬鞍山昂平的植樹活動,更加激發了他的興趣:「我發現原來我喜歡生物是想了解和大自然之間的關係,我讀環境科學,我讀的專業和我們現在環保團體會用到的知識都是一樣,我也喜歡現在做的工作。」大學畢業後,Antipas參與綠惜地球的實習項目,後來全職投入其中,向公眾宣傳「無痕山林」的概念,他認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

木級手作步道。(綠惜地球提供)
木級手作步道。(綠惜地球提供)

木級製作過程。(綠惜地球提供)
木級製作過程。(綠惜地球提供)

身體力行維修山徑 山野中體會人情味

有幾十年行山經驗的Ivan分享,參與山徑維修的過程中帶給他很多的反思:「我過去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守規矩、法例的人,但是更加深入參與維修山徑和淨山行動後,就發現原來我過去有些行為也扮演了『破壞者』的角色,比如為了看風景而踏平了一些原本有植被覆蓋的路徑,或者騷擾了一些生物的生活。還有一些人喜歡玩『爆林』,開放出很多不同的路出來,也讓山變成了『光頭仔』,其實都是在破壞環境。參加了『綠惜地球』的義工活動後,也改變了自己的一些習慣,帶上綠色的觀念去行山,更加尊重山野。」

動用到4個壯丁才能搬到的石頭。(綠惜地球提供)
動用到4個壯丁才能搬到的石頭。(綠惜地球提供)

談及最有代表性的手作步道的案例,Ivan認為是在馬鞍山昂平修復的一段20米的山徑,改路段出現一道很深的沖蝕溝,並一度變成「光頭仔」,常常導致意外發生。為了修復該段道路,約有80多義工參與,用了兩個周末的時間修復完畢,使用就地取材的石塊舖設山徑。Ivan講述:「當中挑戰最大的是找到適合的材料,採石部份最難。而且這個地段的石頭都含有金屬成份,石塊看起來不大,但是都非常重,指導我們修復山徑的師傅要求使用最大塊的石。記得有一次採石,我們以為4個壯男就搬得動了,沒想到8個人才搬得起來,很誇張!」

資深義工Ivan(右)。(綠惜地球提供)
資深義工Ivan(右)。(綠惜地球提供)

修復山徑的每一個步驟,都蘊藏著世世代代積累下來的經驗,Ivan很欣慰自己學到了不少新技能。綠惜地球邀請到本地的老師傅以及台灣的步道師作為導師,招募義工出力參與保育工作,令山徑維修變得更加專業。Ivan提及,看起來簡單的挑選石材和搬運石材,其實大有講究,有的石塊不能輕易移動,可能會造成水土流失,在將石塊撬起的時候,發力的角度也有講究,過程中老師傅手把手教他,這讓他感覺到很溫暖:「老師傅捉著我的手,教我怎樣發力,怎樣使用工具,這個是我在兒時,老師捉住我隻手寫字的感覺,已經好久沒有體驗過了,但是做山徑維修的時候,那種感覺又出來了。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那種聯繫,就透過山徑維修將我們連結在一起了。」在搬運過程中使用的是網狀的織物(石籃)裝盛石塊,如果大家不能配合,步伐不一致,不能穩步前行,可能會造成人員受傷等等,這些都需要大家共同學習。

手作步道的撬石過程。(綠惜地球提供)
手作步道的撬石過程。(綠惜地球提供)

手作步道鋪設好的石級範例。(綠惜地球提供)
手作步道鋪設好的石級範例。(綠惜地球提供)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徐銘謙老師來港指導綠惜地球的義工。(綠惜地球提供)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徐銘謙老師來港指導綠惜地球的義工。(綠惜地球提供)

Antipas參與了馬鞍山昂平手作步道後的植樹活動,在維護好山徑後,兩旁光禿禿的道路需要種植一些植被,方可避免水土流失:「植被本身其實對保護土壤好重要,如果無植被,若做取土落石的動作就好容易帶走好多泥土,山徑就會好快被侵蝕。我們種樹可以限制遊人行走範圍,不要讓路越開越闊,還可以保護兩邊的植被。另外,排水溝也聚集了砂泥,我們都要定期清理。」過程中Antipas感受到修復山徑的不易,也體會到完成後的滿足感:「我相信義工隊成為了我們教育的角色,教到公眾一個正確的行山態度,愛惜我們的山林,不要『爆林』,不要走捷徑,不要破壞植被,當親身體驗後就更加明白當中的重要性。」

2018年6月,Antipas參與了馬鞍山昂平修復後的植樹工作。(綠惜地球提供)
2018年6月,Antipas參與了馬鞍山昂平修復後的植樹工作。(綠惜地球提供)

Antipas分享,需要教育公眾「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的理念,淨山過程中常常執到各式生活垃圾。圖為2023年2月義工執到的山徑垃圾。(綠惜地球提供)
Antipas分享,需要教育公眾「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的理念,淨山過程中常常執到各式生活垃圾。圖為2023年2月義工執到的山徑垃圾。(綠惜地球提供)

*********

Antipas談及「可持續山徑」的意義:「我們的計劃名稱叫做『入山隨俗』,我們覺得近年很多人選擇去郊外遊玩,將城市的生活模式帶入郊野,會導致郊野環境被破壞,我們就希望將行山禮儀推廣開來,叫做『入山隨俗』,希望大家去到郊野的時候可以跟隨郊野那一套習俗,能夠實踐『無痕山林』,就可以讓自然資源歷久不衰,永續發展。」◇

融入自然是手作步道的最終目標。圖為狗嶺涌。(綠惜地球提供)
融入自然是手作步道的最終目標。圖為狗嶺涌。(綠惜地球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