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2015年發佈的《香港海上垃圾的源頭及去向調查》,按照廢物包裝的字體識別垃圾來源地。但有環團指政府將無標籤的包裝,歸入本地垃圾,嚴重低估內地垃圾比例。

綠惜地球7月發起「短命膠運動」,在全港多個海灘淨灘時收集共1,776個膠樽,發現當中有55%屬繁體字品牌,簡體字膠樽亦多達38%,是當局估計的7.6倍。至於無標籤的膠樽則撥入其它類別,佔7%。他們綜合兩名官方消息人士指,報告將沒品牌標籤的包裝,都歸入本地垃圾。

綠惜地球總項目主任章詠雯表示,該會調查結果與政府調查海上垃圾來源的報告存在偏差,質疑環保署的報告把沒有品牌標籤的包裝也歸入本地垃圾,導致結果有所不符。加上沒有考慮本港在地理及水流上廣受大陸影響,垃圾來源地也被「嚴重溝淡」,因而嚴重低估大陸垃圾對香港的衝擊。

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促請兩地政府,加快生產者責任的立法,全面改善回收措施。◇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