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1日)為世界流感日,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暨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連同兩名學者於報章發表醫學評論文章指,今次疫情並非最後一場大流行,新發傳染病將陸續有來,預料下一場大流行或由禽鳥和豬的流感病毒引起。學者們建議主動進行病源篩查及監測,例如對街市恆久進行流行病學監察等,又忠告各國政府嚴禁食用及販運野味,終止野生動物貿易;文章亦透露,港大將聯同各地學者成立「大流行科研聯盟」,以應對可能疫情。
文章另外兩名作者是港大微生物學系名譽副教授龍振邦,以及名譽助理教授趙晞揚。他們指出,除冠狀病毒外,流感乃最具潛力引起大流行的病源,而下一場大流行可能由源自禽鳥和豬的流感病毒引起,其基因經洗牌後或能導致嚴重感染,甚至對抗流感藥物,以及對有關疫苗產生抗藥性。學者認為,由於新發傳染病約75%由動物病原體所致,故可從動物身上採樣化驗,篩查出具大流行潛力的病毒,再制定策略應對。
人類疫病病例均與野生動物或街市有關
人畜共患的疫病往往緊隨着野鳥或其它動物大量死亡後發生,例子有流感病毒、伊波拉病毒、寨卡病毒及尼帕病毒等。文章建議在病毒能大規模傳播給人類之前,應啟動監察系統,主動篩選出具有大流行潛力的病毒,增加對有症狀疾病患者及患病動物、尤其對病情嚴重及死因不明動物,進行透徹的微生物及疾病監測。
其中一個重點監測的領域是人畜接觸地,尤其高風險地點,如屠宰場、街市、農場及臨牀或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監察目標應包括地點的工作人員,以及對病毒感染具異常耐受性的動物。
另據流行病學追蹤顯示,人類病例均與野生動物或街市有關,而具有風土病和大流行潛力的病毒,如禽流感H5N1、H7N9、SARS-CoV-1和SARS-CoV-2,亦與街市相關。文章建議,應對街市進行持之以恆的流行病學監察。
建議恆久監察街市、各國嚴禁食用及販運野味
另一個重要點監察地是入境關口。入境旅客倘有發燒或相關臨牀症狀,應迅速果斷防止輸入案例。在資訊發達年代,亦應善用「軟情報」,即新聞或社交媒體資訊。SARS-CoV-1和SARS-CoV-2的爆發初期,就是由新聞或社交媒體報道。另外,大型國際聚會亦是軟情報值得關注的地方,一旦當中有遊客染病,會把病帶回家鄉,近期出現的猴痘爆發即屬一例。
國際社會方面,各國政府應嚴禁食用及販運野味,逐步終止野生動物貿易,禁止無法執行農場級別生物安全措施的市場販賣活家禽及哺乳類動物。
多種環境及社會政治因素導致大流行
文章又提到一些環境與社會政治因素造成大流行的可能。例如,全球暖化擴大蚊子等中間宿主的地理分布及繁殖速度,增加了蟲媒播病風險,令登革熱、寨卡病毒感染、基孔肯雅熱和瘧疾等在全球多個地區爆發。隨着抗瘧疾藥物、驅蟲劑和殺蟲劑的普及使用,瘧原蟲對藥物及蚊子對殺蟲劑可能產生抗藥性,導致嚴重爆發甚至全球大流行。氣候變遷、城市過度擴張、廢物增加,引致城市內老鼠數量大增,由鼠媒傳播的疾病,均有上升趨勢。自然災害及戰爭禍延公共衛生,擾亂及破壞基礎設施,令環境衛生惡化,亦增加病原體傳播風險。
文章認為,為未來的大流行作準備,必須有高質科研、足夠的基礎建設、迅速應變計劃及措施,完善公營醫療機構、公共衛生及流行病學監察系統,時刻與國際組織保持聯繫等,均缺一不可。香港大學將聯同各地學者(包括大陸、美國、澳洲及新加坡等),成立「大流行科研聯盟」,共同尋找具潛力病源,追蹤新發傳染病,以作應對。@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