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9月出版的新書《崇禎:勤政的亡國君》(簡稱「亡國君」日前遭下架。該書宣傳語「昏招連連步步錯,越是『勤政』越亡國」讓人聯想是暗諷中共黨魁習近平。不過,有專家認為,在言論嚴厲管控的環境下,中共自己對號入座,但中共黨魁根本不能和中國古代的皇帝相提並論。

《亡國君》被下架引熱議 被指影射習

綜合媒體消息,《崇禎:勤政的亡國君》由文匯出版社出版。網上流傳由讀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在16日發出的「下架通知函」顯示,這本書因印刷問題,現通知全部下架召回;各大網站、新華書店、民營經銷商在接到此通知後,即刻下架並安排退貨事宜。

中國大陸主要售書電商平台當當網已找不到此書;京東購物中點選此書連結,出現「暫不支持購買」及「抱歉,該商品已下架」。

這本書由歷史學者、明史專家陳梧桐撰寫。陳梧桐曾任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系主任,今年5月31日在北京因病過世,88歲。據悉,「崇禎:勤政的亡國君」是作者去世後首部再版作品。

該書介紹指出,作者「從財政、黨爭、軍事、用人等角度,帶領讀者看懂崇禎皇帝如何昏招迭出,走上亡國之路。…翻開本書,看懂崇禎皇帝如何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絕路」。

這本書被召回,馬上引起網絡討論,海外不少時政觀察人士也加入評論。大多認為因為該書暗指「崇禎:勤政的亡國君」影射了當今的中共領導人(習),因而被封殺。

旅澳歷史學者李元華也持這樣的觀點,他10月17日對大紀元分析說,「主要是因為它的標題太敏感了,因為中共一直現在宣傳自己的勤政,但是大家也感覺到經濟下滑和人民生活的質量下降。所以把這兩點聯繫在一起,中共自然就會覺得是在影射它,或者說直接在影射習近平。」

「不管你當時寫作的時候,你是不是有這層含義。但是被解讀成影射了一尊了。那一定要下架這本書。」

李元華說,另一個原因是,崇禎可能是一個勤政的皇帝,但是他並沒有真正的治國的方略來扭轉明朝衰亡。「你勤不勤政,和這個國家的命數已盡沒有太大關係。可能他越勤政,可能越加速這個變化。而這對於習近平完全是相應合的。」

研究中國歷史的留美學生張俊傑17日對大紀元表示,這本書下架,就說明明朝滅亡的歷史一定是對現今中共運作的政治邏輯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中共政府害怕。

張俊傑說,習近平跟崇禎肯定不像,崇禎再怎麼講是個明君,他個人的教養、學識,都比習近平高很多。而習近平本來上台時正是政治改革的關鍵時刻,但他大開倒車。

專家:中共對號入座 但歷代黨魁都不能比作皇帝

旅美中國問題專家藍述17日對大紀元表示,這本書下架,應該是中共自己在對號入座,就像歷史上所有玩文字獄的一樣,但「歷朝歷代的文字獄,都抵不上中共今天的文字獄。」

「中國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叫做防民之口如防川。他一旦要堵住老百姓的口,老百姓必然會用別的方式繞過他所設下的這些障礙,把這些話說出來。」

藍述說,現在民間確實出現許多批評或議論習近平的各種各樣的符號排列組合,去代表習近平。中共實際上是堵不住的,但是它又要堵,所以它就盯著各種各樣的方式。許多時候它就對號入座。

就《崇禎:勤政的亡國君》一書被下架,藍述表示,習近平做的事情通通都是爛尾工程,包括封城、清零。「哪一件不是爛尾工程?現在居然有一本書出來說越勤奮、亡國越快,那中共能不對號入座嗎?它覺得你是在說習近平的壞話。」

藍述說,中國古代的皇帝相信天的,皇帝要以父視天、以母視地,你要敬天敬地、因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家和儒家的傳統文化,對皇帝的行為是有制約的。

「但是中共它是一個反天反地反人類的政權,中共的這些獨裁者們,他們既不信天也不信地,所以說你如果把中共(黨魁)與中國的古代皇帝相比,你是在給中共的臉上貼金。」

藍述表示,中共最根本的問題是一個意識形態徹底破產了,經濟只是意識形態破產以後造成的一種副產品。而明朝不一樣,是作為一個政權它破產了,但是中華文化沒有破產,中華文化還繼續在延續,所以中共倒台跟明朝滅亡基本上沒有太多的可比性。

他說,明朝的皇帝不管怎麼說,它還是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中共像習近平、薄熙來這一批人,是在文革中長大的人,這些人相信的是共產主義,但共產主義已經徹底破產了。「他們相信是破產的東西,他們哪能跟明朝的皇帝相比?他們(下場)要比明朝的皇帝可憐得多。明朝皇帝如果地下有知,他認為侮辱他了。」

「中共的任何一個黨魁,都不可能跟歷朝歷代的皇帝相比,他們是徹底斷掉中華文化的傳承。」藍述強調。

習近平當局近期強調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兩個結合」。許多專家認為中共只是打著中華文化的幌子行馬列治國之實。旅美學者吳祚來日前對大紀元表示,傳統文化的最高精神是「和」,而共產黨的核心東西是鬥爭。習近平上台後既講鬥爭,又套用傳統文化,他這個「傳統文化」就變成了一個文化符號。#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