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有至少80,868名18歲或以下的兒童確診具特殊教育需要(SEN),佔全港兒童總數8.7%。雖然港府近年增加SEN特教生學前支援服務預算,單是2023/24學年預算多達64億港元,但去年深水埗一名5歲SEN學童疑遭親人疏忽照顧及虐待致死,再次敲響當局對於SEN學童家庭的支援不足的警鐘。
Ming的兒子正在主流學校就讀小六,受2015年鉛水事件影響,他於小一時確診患有過度活躍症和讀寫障礙,直至5歲多才能接受協康會9個月的訓練,情緒及寫字方面一度有所進步,但升至小學二年級下學期後已再無進行言語治療,小五時一年只得一至兩次職業治療。
Ming兩母子住在劏房,不時因學業問題爭執,兒子容易因學習而情緒失控,又不時用藉口著Ming不要檢查其家課冊,她得知兒子經常欠交功課後,也十分生氣。兒子就學六年來僅一次默書合格,去年呈分試科目統統不合格,現在仍很易把「四」和「七」字掉轉書寫,校方卻無就其學習進度差異作跟進。Ming坦言,自己更曾萌生死念,想攬着兒子一起尋短。兩母子在2018至19年間曾多次向公立醫院精神科求醫,直到目前仍要複診。她期望政府能為學齡兒童提供一對一配對,讓導師引導兒子,協助未來的人生規劃。
適逢是今日(10日)是世界精神健康日,社區組織協會與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在今年5至8月展開調查調查,共收集283名SEN家長的有效問卷,發現相比有近8成受訪的學前兒童家庭曾接受支援服務,處於學齡階段的特教生接受支援並不普遍,不足一成受訪學齡特教生曾接受繪畫、運動等「興趣支援」,亦有近8成受訪者未接受過學習支援和功課及考試調適。
受訪者表示平均每年在校接受言語治療服務次數只有4.66次、見教育心理學家為0.75次,見社工只有3.35次,兩者有明顯差距。在SEN支援服務滿意到評分上,學前及小學平均得分為6.42及4.22,兩者出現明顯差距。負責研究的中大社工學系助理教授崔佳良表示,稱研究發現受訪者每年平均只能與社工見面3.35次,但能與社工見面次數越多,情緒問題越少。
調查同時探討照顧者對支援服務的滿意度等,當中有80.5%小學特教生家長表示難以管理子女學業,同時分別有近76%和71%受訪家長稱面對子女情緒和管教問題。有56%家長則表示,因照顧SEN子女而出現情緒問題,有72.1%受訪者須定期服用精神科藥物。
社協社區組織幹事黃文杰形容,當局的支援計劃出現「斷層」狀況,例如學前SEN兒童的支援服務能獲社署提供一連串的專業支援,但當踏入學齡階段,改由教育局提供支援,各校的專業訓練參差,家長普遍只可被動地依靠學校安排,學校難以兼顧所有特教生需要,以致即使近年政府撥款增加,家長和學生仍難感受服務改善。她表示,學前SEN兒童可獲跨界別專業服務,每年獲得60小時的訓練,但學齡SEN兒童每年僅獲不超過15小時的訓練。
社協建議當局,將「為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等計劃延伸至學齡兒童;政策應「以人為本」,為有需要學童定期提供發展評估報告或制訂個別學習計劃,清晰列明服務指標,包括每名兒童每年應獲得的訓練時數;並為SEN學齡兒童提供每月1200元的現金資助或學習券。@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