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十一的連假長達8天,中共官媒大力渲染各地旅遊火爆情況,宣稱幾億人次出行,收入增125.3%,顯示大陸消費力已逐步展現。不過,專家表示,中共在騙人、忽悠老百姓,並且旅遊市場本身對拉動整個內需和提振經濟的作用不大。

中共發布各類「火爆」旅遊數據 學者:去年民眾都關在家

從9月29日中秋節開始到10月6日,中國迎來今年最長的「十一」假期。中共相關機構開始發布各類「火爆」旅遊數據。

中國銀聯網絡交易數據顯示,中秋節當天,中國旅宿、交通等行業交易金額大漲。對比2022年解封前的中秋,旅遊業交易金額大增400%,交通及住宿則分別成長超過48%。鐵路集團統計顯示,長假首日的旅客運送量首度突破2000萬人次,以單日運送2009.8萬人次,刷新國鐵歷史新高。

中共文旅部通報,長假前三天共錄得3.95億人次出遊,較去年同期增75.8%;實現旅遊收入3,422億元(人民幣,下同),增125.3%。文旅部還預計,「十一」假期,大陸境內旅遊出遊旅客將達8.96億人次,較去年成長86%;境內旅遊收入可望達到7,825億元,年增達138%。

對於中共描繪的火爆旅遊市場,旅美經濟學者李恆青10月3日對大紀元記者表示,現在中共說旅遊收入增加125%,等於是翻了一倍,這個是同比2022年的10月份。

「那時中國老百姓被封在家裏做核酸呢,而且(大批人)被拉去隔離點了,拉去方艙醫院了。你要跟2019年比可能還有可比性。所以,(中共)是騙人、忽悠老百姓。」他說。

旅美經濟學家黃大衛(Davy Jun Huang)也向大紀元表示,「2022年是封城期間,所以,現在所謂的增加就是它對比了比較低的基數。2022年是在三年疫情中,其實整個旅遊都大幅度減少。」

十一長假旅遊最大特點是「窮游」

在中共各地官媒大力宣傳當地旅遊成績和旅遊市場火爆的同時,「窮游」也頻頻出現在海外報端。

為節省旅遊開支,年輕人開始尋找各種省錢攻略。美團數據顯示,很多年輕人旅遊期間住宿,不去旅店而是去洗浴中心過夜。洗浴中心線上消費規模較2019年增長150%,20—35歲的消費者佔比近七成。

十一長假期間,還出現酒店顧客減少的現象,沒有往年酒店爆滿的熱鬧場景。

同時,曾經紅火的境外旅遊卻依然冷淡。媒體以標題「疫後十一訪港中國旅客跌三成 百多元『窮遊』攻略近兩萬人收藏」,「香港『十一長假期』:百萬大陸遊客到訪 但消費力不及疫情前」,「中國大陸十一長假『不旺』了?為甚麼亞太旅遊不見陸客報復性人潮」等報道中國遊客境外遊的情況。

李恆青表示,今年「十一」長假有一個最大、最大的特點是「窮游」。

他說,過去普通老百姓因為平時工作很緊張,到放長假,或結伴或全家出遊,「出去消費一下,吃一點好東西,買一點衣服、家電,或者去到外頭租個旅館放鬆放鬆。」

「這個(旅遊)現在叫做窮遊,為甚麼大家不敢多花一點錢?因為對未來不抱希望,大家都意識到了,這個經濟寒冬已經不是說在路上,已經來了,經濟寒冬已經來了。」

「因為都絕望了,說能出去了,那就去轉一轉吧,所以很多人選擇的是一日遊,當天出去,當天回來,不住宿,多數都是去打卡。網紅地區打一個卡,然後就回來了,不住宿。」他說。

上海民眾:有錢人也不敢消費

上海市民王先生10月3日對大紀元記者說,去旅遊的年輕人多,「一般不會出去,就儘可能節約吧。」

「他們的消費要看今後的發展趨勢,他才敢用錢。」他說,「如果沒有未來,一般都不敢用錢。今天做了明天不知道了,還能做下去,都不敢用錢。人的預期不好,所以人家不敢消費,就是現在有錢的人也不敢消費。」

他表示,現在出去旅遊消費量也不高,每天一百來塊錢,兩百塊不到,「以前消費很厲害,五六百、一千多一天。喜歡住四星級、五星級的賓館。」

「現在老百姓也沒錢了,也不敢到高檔地方去消費了,有錢也不敢花。」他說,中產已經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了,「人們對未來沒看好,這個情況人家不敢消費,不願意消費,能省就省。」

重慶市民李女士也對大紀元說,「本地人都基本上不出去(旅遊)的。重慶有很多單位也是發不出來錢了。」「很多人都失業了,沒有工作做,外邊很多的店舖都關門了。」

「現在放假嘛,放假的時候外面都很多人的。買東西肯定就人少了,就是在外邊閒逛的人多。」她說。

專家:旅遊對提振經濟的作用不大

中共為了利用今年「十一長假」的旅遊消費提振疲弱經濟,大費周章。不過專家認為,旅遊在中國內需上佔比並不大,不能拉動內需。

中共文旅部通報稱,今年假期文旅部以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旅遊休閒街區為依托,支持發展更多集「觀賞表演、美食、買好物、賞美景」體驗為一體的「一站式」文商旅體消費綜合體,提供更多假日出遊好去處。同時聚焦鄉村旅遊市場,推出149條「橙黃橘綠鄉村勝景」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等。

黃大衛認為中共的舉措作用不大,「哪怕是全盛時期,中國的旅遊只是大概佔整個中國GDP的3%多到4%左右。」

「主要旅遊不是一個利潤增長點,只是經濟向好之後有時間和錢去消費,它是一個次生消費,它不是原生性的一個消費。而且旅遊裏面相當大的一部份還是國外遊客來中國的旅遊。」

他認為,單純是靠國內的假期旅遊,基本上對拉動整個經濟的影響非常短暫。

他表示,「現在整體消費降級,很多消費者利潤很低的。比如過去,1千億的消費額可能帶來20%左右的利潤,到現在也是1千億的消費額,利潤只有5%,大概經濟效益也就5%,這對地方經濟拉動也只有5%的貢獻度。」

李恆青也持類似的觀點。「現在整個這個商業氣氛也不是很好,爭取能夠要一個節假日帶動整個的消費,看不出來。」他說。

他說,「我覺得整個大的趨勢不好,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要通過行政命令運動式地提振信心增加消費,實際上不太可能收到真正的效果。只是治標不治本。」

「(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信心,對未來,看不到未來,no hope,沒希望,大家看不到希望。」他說。#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