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於8月27日在荷蘭舉行的歐洲心臟病學大會上成立「減少全球心因性猝死委員會」,委員會由30名國際醫學專家組成,包括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系主任謝鴻發。委員會提出建議,包括在社區進行心肺復甦法訓練的推廣,期望在未來10年減少心因性猝死所造成的各種負擔。

雖然心血管醫學已經取得重大突破,唯心因性猝死每年奪走全球400至500萬人性命,仍是嚴峻的醫學和社會挑戰。在本港,每10萬名男性中,有中度風險發生心因性猝死或心臟驟停的估計有40人。

由於心因性猝死經常在醫院以外地方發生,因此在許多國家都存活率不足10%。謝鴻發表示,為提升該病的存活率,醫學界需要以個人化的角度重新評估復甦介入法,並考慮潛在因素與個別病人對療法的反應。他認為針對高風險人士的藥物基因組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有助尋找新的治療目標。

委員會建議推行社區心肺復甦法訓練,以提升社會對心臟驟停患者的應變能力和及時護理,另可考慮將心肺復甦法列入為中學畢業或考取駕駛執照的要求。此外,委員會亦建議建立心因性猝死的疾病登記冊,由臨床醫護人員和急救員等參與制定公共衞生決策。

謝鴻發指出,本港35歲以下心因性猝死的個案中,由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和冠心病所引致的數字約為45%,而大部份患者表面上看起來都很健康。他認為要提升該病的存活率,需要制訂短期及即時的預防策略,例如透過運用手機應用程式、社交媒體、大型群組活動、虛擬技術練習等,定期推行社區心肺復甦法訓練,有助社會提升對心臟驟停的意識及應變能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