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最高領導人對直接發錢給國人、刺激經濟有著深深的恐懼感。《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說,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認為促消費的增長是一種浪費,跟共產黨意識形態不合。
中共不願給老百姓派發福利,對鼓勵人們減少儲蓄、增加支出的政策變化,例如擴大醫療和失業救濟金,也一直持抗拒態度。
「在擴大需求的具體措施方面,北京(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世界銀行前中國區主任說,「主要是意識形態上的不願意,習近平一再表示中國不應該建成一個西方式的福利國家。」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郝福滿(Bert Hofman)告訴《華日》,中國家庭從社會保障體系中獲得的現金福利僅佔該國GDP的7%,這一水平約為美國和歐盟的三分之一。
習不認同西方福利政策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知情人士透露,對為甚麼不像美國在疫情期間那樣給民眾發放補助金,中共官員向跨國機構做了如上解釋。
在這些會議上,中共官員還強調要避免經常項目赤字,以免加大中國對外部世界的依賴程度。知情人士表示,這意味著北京接下來會繼續專注於促進投資和自身的供應來源。它們可能不會採納類似於美國和歐洲的刺激或福利政策。
知情人士稱,中共官員告訴跨國機構的同行,習近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經歷了很多苦難——當時他住窯洞,挖溝渠——這幫助他形成了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觀點。
「中共傳達的訊息是,西方的社會支持只會助長懶惰」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了解北京想法的人士表示,習近平早在2016年就曾表達過他對促進百姓消費的看法。
習近平當年在啟動擴大中共工業改革後不久發表講話說,中國不應該優先考慮需求,而應該解決「有效供給能力不足」的問題,建立更多的工廠和工業,以免過度依賴從海外購買西方供應的商品。
習近平在後續講話和著作中也警告說,如果北京採取過多措施支持家庭促進消費,將會帶來風險。在2022年《求是》的一篇文章中,他警告地方政府不要作出「過度保障」,這可能使國家陷入「福利主義」。
中共認為把錢給國人 會比給國企更難控制
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表示,北京的政策制定者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將資源轉移到國有部門比把錢交給人民能夠更快、更可靠地促進經濟增長。
他說,北京認為消費者比國有企業更善變、更難控制,即使人們有了錢,也不一定會花更多的錢。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家庭消費自2016年以來一直保持在佔國內生產總值38%的水平上。美國的這一比例是68%。
投資銀行瑞銀(UBS)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家庭將可支配收入的33.5%用於儲蓄,高於2019年的29.9%。中國家庭儲蓄率一直位居全球前列。
習近平《求是》文章釋放訊號
習近平在共產黨重要刊物《求是》8月16日發表的講話中表明,北京有意避免採取更多西式刺激措施。他敦促「耐心」,並強調需要避免追隨西方增長模式。
習近平認為,北京應該遵守財政紀律,特別是考慮到中國的沉重債務問題。
熟悉北京決策的人士表示,習近平和他的團隊認為,他們必須謹慎對待刺激措施,以免破壞限制債務和抑制投機的努力,特別是在房地產領域。
知情人士透露,習近平的文章是有意在這個時候發表的。習近平在2月份發表了講話。
他們說,藉由公開這次講話,中共意在回擊國內外敦促北京採取更多措施幫助經濟的聲音,特別是那種針對家庭而不是政府項目的財政方案。
經濟學家和熟悉北京想法的人士表示,北京接下來的經濟措施要麼是讓政府在促進增長方面發揮核心作用的項目,要麼是在投資基礎設施,或是將資金引導到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等可以推進共產黨目標的特定行業。
當然,北京更不太可能發生以市場為導向的重大變化,或者多年來向更加集中的經濟控制轉變的巨大逆轉。
另一家黨刊《學習時報》8月16日發表了一篇文章,專門反對向消費者發放現金。
該刊物稱,「雖然這些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費,但這樣做的成本太大,在中國的情況下是絕對不可行的」。
《學習時報》的文章強調了長期投資拉動模式的好處,稱「投資不僅能產生即時需求,而且是增長的真正動力」。
但許多經濟學家擔心,要讓中國再次恢復活力,還需要採取更多措施。
一些經濟學家警告說,中國等待的時間越長,陷入長期停滯的風險就越大,有可能使該國從全球增長的可靠來源變成世界經濟的風險。
到目前為止,北京提供的刺激措施都是零零散散的,而且效果有限。◇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