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中國年輕人的失業率到達21.3%,再創新高。在當局輿論引導下,很多年輕人把找不到工作、買不起房、結不了婚歸因於個人問題,於是開始拚命內卷,努力拚博;另一部份人則感到絕望,決定耍廢躺平。然而,不管是卷還是廢,其實都源自同一個原因:在經濟大環境惡化的情況下,中國年輕人看不到希望。

「內卷」不僅僅指競爭激烈。任教於牛津大學人類學系的項飆警告:「內卷也表達了一種對於競爭了半天卻一無所得的感受。即使你知道到頭來不會得到甚麼,卻毫無選擇,只能去競爭,而在這麼多競爭之後,人們連最基本的期待都不可得。」

拚命努力 結果一場空

據BBC報道,27歲的孫珂來自中國東部的小城,家境優渥。畢業後,他想憑自己的努力買房買車,過上富裕的生活。憑借父母的資助和自己存下的一點錢,2018年底,他和朋友在上海一座大學附近開了一家銷售串串的食品店,兩人共投資65萬元人民幣。

很快他就意識到,市場的飽和與競爭的激烈超出他的預期,想要賺錢已經不像父母一輩人那麼容易。大品牌和外賣平台幾乎掌握了行業規則,他的小店進入市場已經太晚。

為了競爭在外賣平台的排名,提高曝光度,他們只能儘量壓低商品價格。標價50元人民幣的一單訂單,減去各種活動折扣後,顧客可能只需要付25元,而商家還要支付活動折扣價格、外賣配送價格以及平台服務費。

「所有新商家為了活下來都在倒貼錢做生意,一個新店要做成功真的就像登天一樣難。」哪怕每天早上六七點起床,凌晨三四點回家,他的生意仍然沒有起色。

2020年,面對虧損100多萬的現實,他們最終選擇關掉這間店。在他看來,自己的經歷與許多同齡人在不同領域面臨的困境一樣,是「社會內卷化」的一種表現。

「大家考慮的不是怎麼真正去提高質量,而是相互消耗,真的像噩夢一樣」,他說。「結果就是大家都是輸家」。

中國經濟現況:三駕馬車熄火

中國社會內卷化,當然是經濟環境下行引發的現象。三年極端防疫政策使經濟活動窒息,但忽然放開封控也沒有出現持續的強力反彈。從總體經濟層面來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消費」都熄火。

在出口方面,與美國間的貿易戰爭從2018年開始,持續至今已經五年,關稅擴大到幾乎所有輸美商品。美國自中國的商品進口比例從將近四分之一下降至2022年的16%,特別是在傢俱、皮革、紡織品、電腦與電子產品進口等項目,中國商品的佔比皆大幅下降。

外國投資同樣受到中美關係惡化的影響。近期中共加強施壓外資企業,突擊搜查美思明智、貝恩諮詢、凱盛融英等諮詢公司,再加上修訂反間諜法,適用範圍擴大到外資的日常企業活動,已使外國企業投資中國的意願大為降低。2022年外商在中國直接投資只有1,800億美元,年減48%,也是自2017年以來新低。美國智庫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合夥人漢納曼(Thilo Hanemann)表示,新投資進入中國已在放緩,「我不認為他們會回來。」

其他投資項同樣不樂觀。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表示,包括基礎建設投資、國營企業固定投資,以及房地產投資等領域都已飽和,無法繼續提供經濟增長動能。

在消費方面,在當前青年失業率達21%情況下,收入不能保證,使當前中國民眾消費都變得保守。根據官方數據,2023年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3.1%,較5月的12.7%增速大幅放緩,且低於路透社調查預估的3.2%。

經濟下行根本原因之一、沒有法治作為經濟制度的保障

從經濟運作的制度面觀之,眾所周知,中國大陸是人治社會,沒有法治可言。在中國,法律必須臣服政治權力,君不見堂堂一國外交部長秦剛,說消失就消失,連人身自由都無法保障。其他維權、信仰、少數民族人士就更不用說了,中共當局控制的法院系統可以隨意扣上「顛覆國家政權罪」,接下來全憑它處置;現在連外資企業都可能因為「間諜罪」被非法拘捕、關押……在這樣隨時可能「被失蹤」的環境,誰能安心經商呢?

再者,中共的經濟發展模式有相當一部份靠著「竊取外國知識產權、強迫外企技術轉移」,先以龐大市場吸引外企投資,再伺機瓢竊或直接強制外國企業轉移核心技術。這樣的套路已惡名昭彰,令外企不敢投資。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指出要「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持續破除市場准入壁壘,完善市場化重整機制」,試圖安撫民營企業。底下網民的評論直接翻車,摘錄精彩留言如下:

朝天椒:誰有能力惡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誰能持續建立市場准入壁壘?誰在阻撓市場化機制的營運?能解答清楚這三個問題,就知道如何解讀了。遇到困難需要時候好話說盡,不需要的時候,發文兼各種行動如秋風掃落葉,解讀文件沒意義,還是要看行動,依法治國不能只要求普通人守法,治國者更要守法。

一覺醒來又贏了:要優化民營經濟環境,落實依法治國就可以了。今天一個扶持意見,明天一個打擊資本無序擴張的建議。一張A4紙就能180度轉彎不帶緩衝的。正常人誰玩的起。

走到底:它們是甚麼人?把路堵死,然後研究如何打通。把人隔離,然後研究如何促進消費。把企業搞黃,然後研究如何解決就業。把投資方嚇跑,然後研究如何招商引資。

經濟下行根本原因之二、創新思考受侷限 社會氛圍浮躁只想賺快錢

年輕人的創新想法與企圖心是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基礎。但是在極權社會體制之下,年輕人的創意思考遭到抹殺,有太多創新知識、真實經驗、普世價值被404封鎖,學生們只能致力於背誦當局劃定的各種學習內容,彼此在考場上進行殘酷的內部競爭。這是一種制度性的內卷。

長期接受僵化洗腦教育的學生們成了「小鎮作題家」,長大後即使進入有名的公司,也只能在上級劃定的範圍內進行生產,這使中國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最出名的「山寨王國」。

這種舉國性的低水平模仿和複製是總體經濟層面的內卷,它造成全中國成為一個大型紅海市場,多數民營公司只能拚命爭取市場佔有率,為了一點點利潤彼此廝殺。就算有新的技術出現,也會一下子遭到競爭者模仿,不久就失去產品差異,所有人又回到打價格戰的老路。

造成中國變成「山寨王國」的另一個原因是,在中共黨文化的教育影響下,現在中國人只想一夜致富,一門心思放在撈快錢,不會用沉穩的國民心態去一步一腳印的創新研發,只想在浮躁戾氣中大肆偷拿剽竊抄襲,走歪門捷徑。

當年日本、南韓經濟起飛的30年,創造了許多馳名世界的品牌,made in Japan被視為品質保證。而中國30年的發展,幾乎沒有發展出一個真正受到信賴的國際品牌。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被用到了山寨產品上,假冒偽劣橫行,雖然短時間內能利用別國的技術來賺快錢,但是,卻失去了一個鼓勵技術創新的平台,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停留在低水平上。

經濟下行根本原因之三、經營環境惡性競爭無底線

在東莞經商近30年的台商廖金漳對行業的價格擠壓特別感慨:「一般台灣人在做生意,競爭對手都是台灣人,我們知道底線在哪裏。」「但跟中國大陸人去競爭,會發現他們沒有底線。」

過去六七來,廖金漳的生意越來越難做,產品從早年一箱批發價22元人民幣,跌到2022年的6塊5。停電、封城讓生意更是雪上加霜。

打價格戰是最普遍的爭取市佔率模式,這讓廖無法認同。他指出,市場可以養活10家廠商,最終會被大陸的商家玩成剩下1~2家,且會因為不斷打價格戰,導致自身面臨高成本、低利潤的窘境,市場萬一出現一點風吹草動,自己也難以再走下去。

他認為,這種文化絕對是中共養成的。黨文化無形之中在教育人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特別是在人與人之間一見面時,心裏想的是「你跟我下跪,還是我跟你下跪」,全社會都在比較高低,「這是一種鬥爭文化,與自由社會倡導的民主、平等的理念截然不同。」

回顧在上海開店的大陸青年孫珂,也碰到同樣的窘境。這種惡性競爭來自共產黨的鬥爭哲學,「對待敵人要像秋風掃落葉一般冷酷無情」。受到黨文化鬥爭思想影響的人,不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完全不給他人留餘地。最後,在你死我活的商場鬥爭之下,大家都活不下去。

結語

曾在《浙江青年報》擔任經濟新聞記者、四川廣播電視台任編輯的魏楨凌採訪過一批大陸中小企業家,他們說,「經濟開放了,那接下來政治體制怎麼走?如果不改的話,沒有真正自由競爭的環境,企業的發展還是會受到限制。」

確實,從改革開放以後,中共把兩個矛盾的制度混和在一起,一方面放開經濟發展,號稱「市場經濟」,另一方面卻又緊抓一黨專政的權力不放,嚴控政治空間;政治與經濟發展應該在相同概念的社會制度下運作,不可能在政治上共產極權、在經濟上資本自由。就像一個人的兩條腿,一條腿往前、一條腿往後,這個人只會跌倒,絕對不可能往前邁進。

當前,我們就正在目擊這整個極權體系崩塌的過程。三十年來,眼見它起高樓、宴賓客,又眼見它樓塌了;天道好還,暴政必亡,誠哉斯言。#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