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失業率高企不下,年輕人就業難下,中共黨媒日前發文鼓勵年輕人去基層接受磨礪,稱「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該言論在網上遭到網民的嘲諷,分析認為黨媒想再掀起當年上山下鄉運動以緩解嚴重失業問題,但解決不了問題,也沒有人會再上當了。
中共喉舌《人民日報》7月10日發表署名文章,鼓吹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揮光和熱,「不僅能夠留下無悔的青春記憶,而且將在基層磨礪中獲得受用終身」云云。
黨媒還強調「對高校畢業生等青年來說,積極的就業觀念是順利求職的催化劑和加速器,可以放大就業政策效應,… …讓自己更快找到合適的工作」。
5月中共自己公布城鎮調查失業率,其中在16至24歲人口失業率部份,就高達20.4%,而今年將有創紀錄的1,158萬名大學畢業生走出校門。
黨媒的這篇文章在大陸網站引起網民的圍觀與嘲諷,一位大陸網民用影片記錄了一個有十萬人參與的該文評論,上面是各種吐槽、嘲諷。
網易上題為「話題:樹立正確就業觀,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的文章下面有5千多人參與跟帖,都是嘲諷。排在榜首的網民評論是:「我願意到年年虧損的三桶油去奮鬥」,有一千人表示共鳴、點讚。
其次分別為:「不愧是日報」、「沒人相信了」、「日報說的太好了,估計大部份青年人都願意去吃苦,去奮鬥,到那些連年虧損的企業,去把它們做大做強。」、「請《人民日報》首先公布一下二代們目前都在哪裏發光發熱,好讓我們有一個學習的榜樣。」
作家、資深時評人蔡慎坤告訴大紀元,黨媒的鼓吹內容「無疑是吹響了上山下鄉的戰鬥號角,只是不知道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哪裏,以前農村還有集體生產大隊,現在包產到戶了,年輕人再去連落腳的地方都找不到,再說農村父母辛苦勞作,送子女上學讀書,就是為了擺脫窮鄉僻壤,現在又呼悠年輕人重回農村,那何必花錢去上大學。看來持續飆升的失業率讓中國官方倍感壓力,又不知道如何應對,只能重拾毛時代遭唾棄的上山下鄉政策。」
剛畢業才兩三年的北大畢業生吳同學向大紀元記者表示,即使號召年輕人下農村,也解決不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失業問題。「因為現在城市經濟尚且如此蕭條,農村工作機會更少,也裝不下那麼多年輕人。畢竟如果農村真有那麼多工作機會,農村裏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跑城裏打工了。」
「我覺得這種言論不僅是反人性的,而且是脫離實際的。追求更好的工作是人之常情,叫人一味付出、吃苦頭而不給相應待遇本身就是拿人當螺絲釘,是反人性的。」
他說,此前中國大陸的應試教育給學生們灌輸的觀念就是「現在讀書吃苦,以後上好學校出來以後當人上人」,「現在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又把人往農村趕,重演上山下鄉,年輕人肯定是接受不了的,畢竟心理落差太大。」
他認為,現在也不是毛時代,年輕學生沒有那時候紅衛兵崇拜毛澤東那樣對習有甚麼狂熱的個人崇拜,真要強推上山下鄉肯定會激起反感甚至反抗的。「即使是那些嘴上崇拜毛澤東的年輕學生,大部份也是嚮往毛時代國企員工的那種相對特權待遇,覺得那時候『公平』、『有保障』,沒多少人是真想去上山下鄉吃苦頭的。」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前不久對大紀元分析,大量有知識的青年失業,它不僅是個經濟問題,也是個社會問題,還會演變成一個政治問題。中共最擔心的是它會變成一個政治炸彈,就像「阿拉伯之春」一樣。
當年的「阿拉伯之春」被稱為顏色革命,導火線就是突尼斯一個年輕人因經濟不景氣找不到工作,做起小販卻遭受警察和市政官員粗暴對待後自焚身亡,引發了政局突變。
王赫認為,「現在就業形勢、經濟的困難和政治上的險惡局面糾結在一起,最終激化矛盾可能超出當局的掌控,中共是坐在火山口上等著火山噴發。」#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