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中共病毒)的慢性影響不容忽視。有研究表明,確診感染COVID-19半年後,罹患自體免疫疾病風險是未感染者的3倍。病毒學專家表示,6項健康指標可降低長新冠發病率。

研究團隊分析全球電子病歷資料庫TriNetX,當中包含2020年至2021年逾381萬名接受PCR篩檢的參與者(88萬名確診者和290多萬名未確診者)。對他們持續追蹤180天後,發現確診者在半年後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是未感染者3倍。

確診者相比未確診的對照組罹患各項免疫系統疾病的機率分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2.98倍、僵直性脊椎炎為3.21倍、系統性紅斑狼瘡為2.99倍、血管炎及多發性肌炎為1.96倍、全身性硬化症為2.58倍、乾燥綜合症為2.62倍、混合性結締組織病變為3.14倍、白塞氏病為2.32倍、風濕性多肌痛2.9倍、銀屑病為2.91倍、炎症性腸病為1.78倍、麩質敏感性腸病為2.68倍、1型糖尿病為2.68倍,死亡率則為對照組的1.2倍。

此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刺針》(THE LANCET)子刊《電子臨床醫學》(EClinicalMedicine)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台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魏正宗對媒體表示,確診者感染COVID-19病毒後,可能激活了免疫反應,進而產生細胞因素風暴,或是病毒抗原與自體抗原結構相近,造成交叉反應,因而攻擊自身組織細胞與器官,誘發出自體免疫疾病。

魏正宗提醒,若確診者在痊癒之後發現身體出現長期關節疼痛、皮膚紅疹、不明原因掉髮、發燒、口腔潰瘍等,請盡速就醫檢查。

長新冠發病機制

《自然免疫學》期刊2002年刊登的一篇文章探討長新冠的發病機制,包括持續的慢性炎症狀態,自身免疫系統異常以及病毒在體內長期存在。

歐洲病毒學及傳染病專家董宇紅博士在新唐人電視節目「健康1+1」解釋,呼吸道檢測不到病毒了,但並不意味著病毒就不在身體裏。它有可能潛伏在比較隱蔽的組織裏面,比如大腦、胃腸道。

《自然》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14名無症狀感染者在感染約4個月之後,半數人的腸道內都驗出了COVD-19病毒核酸,顯示病毒存在於人體內的時間相當久。

另外,病人身體裏會有一些炎性因子,如白介素6,很多疾病與它有關,包括精神上的焦慮、抑鬱等。

此外,長新冠病人身體裏會有炎症細胞持續激活的狀態,引起單核細胞或者T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功能失調,這與免疫系統機能失調密切關聯,從而導致肺組織纖維化,以及神經系統慢性炎症。

注意六大健康指標

董宇紅提醒,長新冠其實主要就是免疫力不足,失去了正常清除病毒、調節人體免疫的能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加重長新冠。慢性炎症狀態越嚴重的話,機體就越不容易清除病毒。

她引述《JAMA Internal Medicine》刊登的一項研究,以下6個健康指標可以降低長新冠風險,一個人擁有的健康指標越多,患有長新冠的風險就越低。如果擁有當中的5個健康指標,就會減低49%的長新冠風險。

1,健康體重指數(BMI,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在18.5~24.9之間。

2,不吸煙,包括電子煙。

3,運動。要有規律的、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以上運動。

4,適量飲酒,每天5到15克。

董宇紅指,少量喝一點酒可能對活血有好處,但要注意每個人對酒精的代謝能力不一樣。

5,高質量飲食。

董宇紅指,高質量的飲食要以原型食物為主,即未經精製加工的食物,也稱為「全食物」(whole foods)。在食物最原始的狀態攝取,才能完整得到食物的營養價值。

6,充足的睡眠。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每天要保證7小時睡眠。

不過,睡眠不是越多越好。有研究發現,睡眠小於7小時,死亡的風險比正常睡眠的人增加12%,若超過9個小時,死亡風險增加30%,所以睡眠時間長不一定睡得好。

董宇紅補充,通過調整健康的生活方式,還會有效預防常見慢性病,包括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