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堡城堡(Heidelberg Castle)巍然屹立於德國中世紀城鎮海德堡之上。海德堡城堡首次出現於文獻的記載始於1214年,提及這是一座堅固的中世紀城堡。城堡後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the Holy Roman Empire)選帝侯(the prince-electors)的王室住所。整座建築群呈現不同的建築風格。

例如,「魯比雷希特翼樓」(The Ruprecht’s Wing)是城堡群中最古老的哥德式建築,從肋狀拱頂(ribbed vaults)和拱頂石(keystones)等設計可知一二。「奧托海因里希翼樓」(The Ottheinrich’s Wing)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典範,立面裝飾豐富,以古代人物雕塑為特色。

16、17世紀期間,海德堡城堡擴建成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城堡。城堡中著名的建築包括「腓特烈翼樓」(Friedrichsbau)「奧托海因里希翼樓」(Ottheinrichsbau)「玻璃翼樓」(Gläserner Saalbau),以及「英國翼樓」(Englischer Bau)等。它們都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最佳建築典範。此外,「帕拉堤烏斯花園」(Hortus Palatinus)是一座風景園林,長久以來即以世界第八大奇景而享譽盛名。

海德堡城堡歷經多年戰爭與自然災害後遭到摧毀。1764年,一場雷擊引發大火,焚燬大部份結構,使得城堡淪為廢墟而遭遺棄,幾乎被人遺忘。

然而,卻是這般外表殘破的哥特式暨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吸引了19世紀浪漫主義藝術家的關注,成為德國浪漫主義運動的象徵。約翰‧沃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M.W. Turner)和馬克吐溫(Mark Twain)等藝術家和作家重新發現了這座城堡。他們創作的詩歌和藝術作品令城堡名垂千古。從那時起,大家都意識到要好好保護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堡。

後來大約在1900年左右,專家決定將這座廢墟城堡「完好保存」。只有將「腓特烈翼樓」以歷史主義風格(譯註)(Historicism)進行翻修和重建,其它建築則保持原貌。

海德堡城堡座落於王座山(Königstuhl Hill)綠意盎然的森林之中。城堡建築群的表面使用特別的紅砂岩是來自內卡河谷(the Neckar Valley)。城堡當中有部份建築年久失修,卻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典範。(1989 studio/Shutterstock)
海德堡城堡座落於王座山(Königstuhl Hill)綠意盎然的森林之中。城堡建築群的表面使用特別的紅砂岩是來自內卡河谷(the Neckar Valley)。城堡當中有部份建築年久失修,卻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典範。(1989 studio/Shutterstock)

「腓特烈翼樓」(Friedrichsbau)

走進海德堡城堡的主庭院,映入眼簾即是吸引無數遊客目光的「腓特烈翼樓」。1900年代翼樓重新整修,無論外觀或室內裝潢都以接近原貌的新文藝復興風格(the Renaissance Revival style)整修。外觀可見黑色山形屋頂(gabled roof)、砂岩立體造型牆;此外,立面還有許多文藝復興風格的窗戶和雕像。腓特烈四世(Friedrich IV)藉由祖先和聖羅馬帝國選帝侯的雕像來展示個人的權力和家族傳承。

「腓特烈翼樓」外觀可見黑色山形屋頂、砂岩立體造型牆面,還有許多文藝復興風格的窗戶和雕像裝飾在立面。(Khirman Vladimir/Shutterstock)
「腓特烈翼樓」外觀可見黑色山形屋頂、砂岩立體造型牆面,還有許多文藝復興風格的窗戶和雕像裝飾在立面。(Khirman Vladimir/Shutterstock)

「腓特烈翼樓」立面頂部裝飾著維特爾斯巴赫家族(the Wittelsbach family)的石雕,由建築師約翰內斯‧索奇(Johannes Soch)和雕塑家塞巴斯蒂安‧戈茨(Sebastian Goetz)設計。最頂端的雕像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祖先」: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和奧托一世(Otto von Wittelsbach)。往下一層的雕塑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代表人物,例如選帝侯魯比雷希特一世(Prince-Elector Ruprecht I)和選帝侯奧托‧海因里希(Prince-Elector Ottheinrich)。再往下第三層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帝王和國王。這些立面雕塑是1900年左右的再製品;真跡收藏在「腓特烈翼樓」裏。

「腓特烈翼樓」立面頂端的雕像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祖先」: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和奧托一世(Otto von Wittelsbach)。第二層的雕塑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精選代表,例如選帝侯魯比雷希特一世(Prince-Elector Ruprecht I)和選帝侯奧托‧海因里希(Prince-Elector Ottheinrich)。第三層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帝王和國王。(Fabian Junge/Shutterstock)
「腓特烈翼樓」立面頂端的雕像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祖先」: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和奧托一世(Otto von Wittelsbach)。第二層的雕塑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精選代表,例如選帝侯魯比雷希特一世(Prince-Elector Ruprecht I)和選帝侯奧托‧海因里希(Prince-Elector Ottheinrich)。第三層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帝王和國王。(Fabian Junge/Shutterstock)

「奧托海因里希翼樓」(Ottheinrichsbau)

位於庭院右側的奧托海因里希翼樓是一棟沒有屋頂的建築,曾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一處非常美麗的建築。紅砂岩立面裝飾著雕刻師亞歷山大‧科林(Alexander Colin)的石雕作品例如羅馬君主和古代英雄人物,以復古為靈感,呈現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特色。其它裝飾物件仍保留在建築物內。

奧托海因里希翼樓是一棟沒有屋頂的建築,曾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一處非常美麗的建築。紅砂岩立面裝飾著許多石雕,包括羅馬君主和古代英雄人物,呈現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特色。(Oleg Senkov/Shutterstock)
奧托海因里希翼樓是一棟沒有屋頂的建築,曾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一處非常美麗的建築。紅砂岩立面裝飾著許多石雕,包括羅馬君主和古代英雄人物,呈現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特色。(Oleg Senkov/Shutterstock)

魯比雷希特翼樓(the Ruprecht building)

位於大門塔樓旁,城堡建築群中最古老的建築是魯比雷希特翼樓,這也是罕見的中世紀建築典範。紅色砂岩立面可見砲塔(turret)、小塔樓、圓拱門、零星的窗戶等特色。

魯比雷希特翼樓緊鄰大門塔樓。紅色砂岩立面可見砲塔、小塔樓、圓拱門、窗戶等特色。(tilialucida/Shutterstock)
魯比雷希特翼樓緊鄰大門塔樓。紅色砂岩立面可見砲塔、小塔樓、圓拱門、窗戶等特色。(tilialucida/Shutterstock)

英國翼樓(Englischer Bau)

穿過景觀花園,遊客可欣賞到英國翼樓遺址。1612年,選帝侯腓特烈五世(Prince-Elector Friedrich V)委託建造城堡群最後的一棟建築英國翼樓,由意大利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設計。英國翼樓位在充滿雕塑感的腓特烈翼樓旁,呈現樸實無華的外觀。與其它遺址一樣,這棟建築也沒有屋頂。

英國翼樓緊鄰雕塑感十足的腓特烈翼樓,呈現樸質無華的外觀。(Diego Grandi/Shutterstock)
英國翼樓緊鄰雕塑感十足的腓特烈翼樓,呈現樸質無華的外觀。(Diego Grandi/Shutterstock)

「伊利沙伯之門」(the Elizabeth Gate)

遊客在離開城堡庭院後,會穿過「伊利沙伯之門」。這座造型小門據說在1615年只花了一個晚上就蓋好,是選帝侯腓特烈五世送給妻子伊利沙伯‧斯圖爾特(Elizabeth Stuart)的禮物。這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小門裝飾著人物雕刻以及刻有植物圖樣的柱子。#

「伊利沙伯之門」是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精美造型入口,以人物雕塑和充滿植物圖樣的柱子裝飾。(EWY Media/Shutterstock)
「伊利沙伯之門」是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精美造型入口,以人物雕塑和充滿植物圖樣的柱子裝飾。(EWY Media/Shutterstock)

譯註:歷史主義是一種常見的建築風格,此類建築的外觀會模仿古代建築,或者從古代建築中汲取靈感。

原文:Germany’s Heidelberg Castle: A Monument to Past Greatnes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位國際自由記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