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寺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佛家建築。在世俗印象中,由於漢地佛教源於古印度,對於寺廟的來源,很容易誤解為是佛教傳入中土後才出現的。事實上,「寺」和「廟」都是中國本土所有。那麼,寺為甚麼叫寺?廟為甚麼叫廟?這二者有甚麼區別?

在漢地,僧眾居住修行的場所,稱為寺、院、堂。比如少林寺、靈隱寺、大悲禪院等。在佛教傳入中土之前,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寺」。只不過,當時的寺和佛家沒有甚麼關聯。

在《說文解字》中,「寺」的含義是:「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或者「寺,治也,官舍也。」在中國古代,寺原本是官署,官員辦公的地方。「寺」的造字結構是:上土下寸。言外之意,天下的寸土之地都屬於君主,「寺」是臣服於君主、為天子辦公,處理政務的官方機構。

所以,在古代出現過大理寺、鴻臚寺、太常寺等官署,這些機構都具有執法權。

洛陽白馬寺。(shutterstock)
洛陽白馬寺。(shutterstock)

東漢永平十年(西元67年),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和蔡愔、王遵等人相偕同行,用白馬馱經來到中土,此事被視為佛教傳入中土的標誌。漢明帝敕命在洛陽城西的雍門外按照天竺式樣建造了一組建築,供西域僧人居住,這些建築就以鴻臚寺的「寺」相稱,同時為了紀念白馬馱經之功,便將這座建築命名為「白馬寺」。

從此之後,「寺」不僅指官署,還指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隨著佛教在中土傳揚,相應的建築也越來越多,紛紛都以「寺」稱之,久而久之,人們習慣以「寺」代表佛門建築了,而它原本官署的含義就被世人淡忘了。

說起「廟」的歷史,可比「寺」更加久遠。在中國古代,廟有很多意義,既指朝廷(廟堂),供奉祖宗牌位的場所,也指供奉神明、歷史賢人名士的地方。

據《爾雅》記載:「廟,貌也,先祖形貌在也。」廟的出現,起初是緬懷祖先、尊敬家族先輩的地方。

《說文》解釋廟字:「尊先祖皃」。段玉裁註解為「古者廟以祀先祖。」《釋名‧釋宮室》進一步闡明了《說文》所說的「尊先祖皃」:「廟,皃也。先祖形皃所在也。」由於「廟」是「先祖形皃所在」,也就是祖先形貌的所在地、祭祀祖先的地方、有祖先畫像的地方。

而周朝重視禮義,不同的等級有不同的禮,所以廟也分等級,不同等級的人,廟的規模也不一樣。《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我們在電視劇裏聽到「太廟」這個詞,就是講皇帝(天子)的奉祖之地。

圖為北京孔廟裏的孔子雕像。(Frederic J. Brown/AFP)
圖為北京孔廟裏的孔子雕像。(Frederic J. Brown/AFP)

據說,從漢朝以後,「廟」的含義發生了改變,常常用來追諡、敕封一些賢臣或有道德感召力的人物,比如「孔子廟」「關帝廟」等等,像神社一樣。歷代很多賢臣生前為國為民做出了很多貢獻,死後朝廷追封他們的功業,詔令可以配享廟,也就是這些有功德的人可以接受民間或官方的香火祭祀,以示緬懷和崇敬,從此代代流傳。

佛教在中國興起後,人們敬佛、敬神,頂禮膜拜寺院供奉的神像。在文化的融合下,久而久之,人們約定俗成,將寺廟視為參禪禮佛、僧人居住修行的場所了。#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