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業主對媒體曝光鏈家的中介(經理人)是如何給賣樓的業主洗腦的——經理人寫好劇本,壓價、貶低賣家、製造焦慮。為了賣樓,中介三番五次「羞辱」賣家,最終讓業主失去判斷力和選擇權……
每日人物社6月5日報道,李溪和朱小林都不是第一次買樓、賣樓,不是第一次和鏈家打交道。
李溪是80後,2000年到北京工作,2005年買了樓。而最近賣樓的屈辱感,至今還縈繞在李溪心頭。
5月的一個下午,四名鏈家的房產經理人輪番登場,像是上演了一齣事先排練好的戲劇。第一個經理人進門,先誇了她一通,說之前談的那層樓的業主不好說話,很傲慢。之後讓李溪降價。
整個小區裏,李溪的掛牌價是第二低,價格最低的那套房面積更大,但臨街,又是頂層,半年都沒賣出去。經理人說,要是不降,買家也可以買臨街那層,用差價換平米數。李溪遲疑了幾秒,經理人直接掏出手機,要給那位房主打電話。
接下來,第二個經理人說,已經打過電話了,房主還能再降。第三個經理人適時地湊上來,看了一眼時間,現在是下午4點20分,買家是個空姐,今晚有航班,5點必須走,留給李溪做決定的時間只有40分鐘。
經理人們彷彿在李溪的樓裏放了一個看不到的炸彈,只是賣一層樓,卻有一種生死時速的緊迫感。第四個經理人最終出場,用一副過來人的姿態說:「我在鏈家幹了這麼長時間,第一個買家出的價格一般都是最高的。」他再次給李溪預警,「你這層樓,已經是它未來價值的最高點了。」
對這一層樓,李溪原本很有感情也很有信心。它有很好的採光,從早到晚,每個時段都有太陽照進來。傍晚坐在樓裏面,可以看到夕陽一點點斜下去。但在那一刻,她感覺真切的焦慮一陣陣襲來,這層樓真的賣不出去了嗎?
李溪聯想到,北京5月份的二手樓掛牌量超過了12萬,逼近15萬,每天都在創下歷史新高,但成交量卻沒有同步增長。據北京住建委的統計,整個5月份,北京二手樓網簽12982套,環比下滑6.8%。
為了賣樓,有些其它城市的業主率先「卷」了起來。有樓主開了社交帳號,每天在網絡上吆喝著賣樓,一天加十幾個中介的微信。一名業主把他認識的所有中介拉了個群,鼓勵中介們競爭帶看,還給現金獎勵。還有珠寶設計師宣稱,如果能賣掉樓,就送一套自己最新設計的珠寶。
李溪現在失去了判斷力和選擇權,按照經理人寫好的劇本,一路降了14萬。
然而李溪自始至終沒有見過買樓人,只在中介的施壓下單方面降價。簽好合同,李溪很恍惚:「為甚麼賣了樓,一點也不開心呢?」
之後的一周,她常常回想賣樓的細節。其實早在賣樓之前,就有了不對勁的端倪。她的樓在通州最好小學的學區,因為也要實行劃片入學政策,學區屬性降低了,對比兩年前的樓價,她主動降了20萬,「相當於已經把學區樓的溢價讓了出去」。即使如此,經理人還讓她掛牌時再減掉一萬。
之後,每一次有鏈家的經理人上門來量樓或是帶客戶來看樓,都刻意用一種輕蔑的口吻說:「賣方市場不好,交易量很差。」「我們小區遇冷了,學區也被稀釋了。」不斷地降低她賣樓的預期。經理人甚至一通「拉踩」,拿她的樓與掛牌價倒數第一的房子做對比,「你看人家比你的多十來平,價錢比你還低,都賣不出去,焦慮得每周都上鏈家來跟我們聊天。」
在北京朝陽區,朱小林也遭遇了一場「鬧劇」。她的樓是精裝修的,掛牌時,價格比市場價高了一些。一聽到價格,鏈家門店的店長臉色就變了,認為掛的價格這麼高,會抬高整個小區的均價,買家會被價格更低的板塊吸引走。對方不允許朱小林挑選經理人,指定了一個看起來沒有甚麼經驗的房源維護人跟她對接。
樓掛了兩個星期,零星有幾個看樓的人,有一次,維護人直接把跟買家的聊天截圖轉發給了她,那是買家的留言:「樓主報價太高,心太高,我們不來看了。」還有一個周末,竟然一個看樓的都沒有。
天平逐漸調轉方向,賣家們在急速的下墜中感到了落差。
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人控訴自己近期「賣樓被中介洗腦」的經歷。一位在近期換樓的網民感到格外心累,自己每天被兩個中介輪番「洗腦」:「賣的都是破爛資產,沒客戶;買的都是稀罕物,排隊等著全款瘋搶。」
6月5日,「為了賣樓,我被中介洗腦」衝上熱搜榜,引起網民評論。
網民「萬界和尚」表示:當初樓好賣的時候,中介是給買家洗腦的,說你再不買就沒了。中介是為了成交。中介的行為恰恰告訴你市場現在甚麼情況。
鏈家誕生於2001年。隨著鏈家逐漸做大,從北京擴張到全國,吞下了曾經的對手,然後順著互聯網的趨勢,從線下轉到線上,有了鏈家網。2018年,鏈家轉型為貝殼找樓平台,既包含鏈家的服務,也兼容其它中介公司,在兩年中成功上市。
然而過去幾年,貝殼連續遭遇風暴,一些改變也在發生。特別是2022年受疫情影響,人們對市場的消極以及房地產公司接連爆煲,貝殼的生存受到了直接的影響。
貝殼的後台系統顯示,平均帶客戶看樓76次,才有一套成交,平均每一個客戶有21個房產經理人為其服務。
根據貝殼發布的財報,2022年全年,貝殼虧損13.97億,營收的壓力沿著公司的制度傳遞到每一個經理人的身上。
近年來,大陸房地產市場慘淡,樓賣不掉成為常態;二手樓掛牌量遠大於過去年份的數量。
樓難賣不只是「小區、位置、樓層差」的樓源,就是高品質社區、好樓層、好裝修的樓也難賣。人們在「排隊出貨」,有的是要置換,有的要變現出國,有的有債務壓力,有的擔心資產貶值……總之賣樓的目的有多種。#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