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際金融資金大幅撤離中國;2023年一季度,流出趨勢持續。為讓讀者更好理解這個趨勢,先說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兩個中共「大好友」的轉向。一是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始人達利奧(Ray Dalio)。數十年來一直唱好中國的達利奧,半年來已三次警告中共治下問題。最近一次是在4月26日,達利奧在其Linkedin帳號上撰文警告:美國和中共正處於戰爭的邊緣,並且雙方已無法對話。未來18個月「將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時期」。他特別談到中國的政治環境,指現在中共的治理是「更加獨裁專制」。「中國現在是一個高度管控的環境」,「這是一個反精英主義和支持無產階級的環境」。達利奧是在北京待了13天後發表這番言論的。這13天他除了在北京參加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與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等官員會面,還去了上海,見了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

一是美國億萬富豪、有著「新興市場教父」之稱的麥樸思(Mark Mobius)。麥樸思也是數十年來唱好中國,2月底仍在強調「未來10年必須投資中國」;但是,3月2日,在接受霍士商業頻道採訪時,麥樸思說:「我在上海滙豐銀行有一個賬戶。我不能把錢拿出來。政府正在限制資金流出中國。」「我無法解釋他們為甚麼這麼做……他們設置了各種各樣的障礙。他們不會說:不,你不能把錢拿出來。但他們會說:給我們所有20年來你如何賺錢的紀錄……這太瘋狂了。」因此,他警告投資者在投資於政府嚴格控制的經濟體時要「非常、非常謹慎」。

第二個故事,軟銀和阿里的分手。4月12日媒體熱報,孫正義掌管的日本軟銀集團今年以來通過預付遠期合約出售了價值約72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而去年的拋售規模達到創紀錄的290億美元。消息公布後,阿里巴巴美股盤後一度跌4%。阿里與軟銀,馬雲與孫正義,自2000年軟銀首度入股阿里巴巴之後,雙方維持了超過20年的長期合作關係。而最近幾年,馬雲被整、阿里拆分,以及軟銀投資巨額虧損等等因素,使得軟銀現在僅僅保留阿里3.8%的象徵性股權。

這兩個故事,表明國際資本正在重新認識中共,一個時代閉幕了。

既然一個時代閉幕,國際資本自然會大幅流出中國(具體數據,可參見筆者「2022國際金融資金撤離中國幅度驚人」一文)。這裏介紹2023年一季度的情況。

第一,股市。2022年底,中共突然終止「動態清零」,給外資一種眩暈式幻想。2023年1月,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額達1,412.9億元,不僅刷新單月淨流入紀錄,而且超過去年全年的淨買入額(900.2億元)。不過,2月迅速回落,淨流入僅92.58億元。3月,反彈,淨流入354.40億元。但是, 4月,A股震盪,北向資金淨流出45.53億元。這表明,在國際國內形勢趨向緊張的背景下,「動態清零」終止效應釋放完畢,北向資金回歸撤離常態。

第二,債市。1月,儘管北向資金湧入A股,但境外機構對中國債市並不感冒,主要券種託管規模環比減少1,066億元,錄得自2022年3月以來的最大降幅,繼上月增持後再度轉為減持,主要減持的品種為利率債(國債-663億元)。2月,境外機構繼續減持754億元債券。3月,境外機構小幅增持 35 億元。截至2023年3月末,境外機構在中國債券市場的託管餘額下降為3.3萬億元,占中國債券市場託管餘額的比重為2.2%。

以上屬於金融資金。外資還有一個重要類別——產業資本,即外商直接投資(FDI)。中共官方數據,2020年以來,FDI非常高,高居世界第一。2023年一季度,中共商務部又稱吸收外資實現了「開門穩」:全國實際使用外資4,084.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9%。

筆者對此頗表懷疑,前年、去年分別發表「中國經濟迷思之四—外商投資第一?」和「中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迷霧」文章予以質疑。但因為數據都掌握在中共手裏,中共又擅長玩數字遊戲,難以深究。不過,最近讀到IMF4月6日發表的一篇研究文章,其中提到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情況不佳。

為甚麼呢?文章揭示了一大背景:「過去十年裏,地緣政治上結盟的經濟體之間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動所占比重不斷上升,超過了地理位置更接近的國家所占比重,這表明地緣政治偏好在決定外國直接投資地點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說,中共的戰狼外交推動著中西的經濟與科技脫鉤。

從文章開頭講的兩個故事和今年一季度外資在中國股市、債市的表現看,外資撤離中國的趨勢應該是不容懷疑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