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通縮的討論最近充斥中國網絡,中共官方否認中國出現通縮或存在長期通縮的基礎,但相關討論仍在持續。專業人士分析,中國非市場經濟,難套用西方經濟學來評判,需要警惕金融空轉,否則數據好看,但經濟越來越差。

4月20日,中共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在央行第一季度新聞發布會上宣稱,中國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中共國家統計局也在4月18日記者會上稱,中國「不會出現通縮」。但網絡上關於中國是否會通縮的討論並未因官方的表態而停止。

三聯生活周刊4月21日發表文章《通縮可能要來了?為何對我們來說比通脹更可怕?》。文章認為中國面臨通縮的壓力,主要是中國自身內需不足,「僅靠貨幣放水和財政刺激已經不夠」,如政策繼續刺激下去,會有更多的負面效應。

西京研究院創始院長趙建在4月18日發表的文章中表示,自己似乎是最早提出通縮觀點的人。3月24日,趙建發表了題為《當前最大的挑戰是通縮,但物價變化對中低收入群體很不友好》的文章,內容是基於前一日(23日)在歐美同學會內部研討會的發言稿。西京研究院是西京資本(Atlantis)的全資子公司。

通縮(deflation)是通貨緊縮的簡稱,意思與通貨膨脹相反。通縮就是人們消費少,但貨物供應過多,迫使商家降價銷售商品。通縮帶來的影響主要會體現在三方面:1)需求減少導致經濟衰退;2)企業因低需求降低產能導致失業率上升;3)而失業和收入降低會導致償債能力下跌,進而引發銀行危機。

不僅僅是通縮

趙建在他的第一篇文章中把通縮分為四類。1)收入萎縮型通縮:如失業率高,收入減少;2)產能過剩型通縮:如內需低,出口訂單下降;3)債務衰退型通縮:如居民提前還貸,地方政府陷入債務陷阱;4)預期不振型通縮:如居民熱衷儲蓄,民營企業嚴重信心不足,投資需求嚴重下滑。

就目前對中國是否通縮的廣泛爭論,趙建認為「需求不足引起的通縮應該是主要矛盾」。

3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的分類中,食品煙酒同比增長了2.0%,衣著漲了0.8%,生活用品及服務漲了0.7%,教育文化娛樂和醫療保健分別漲了1.4%和1.0%,其它用品及服務的漲幅最大,為2.5%。對於這種通脹,趙建認為它是長期的、結構性的、成本推動型的,不僅不能刺激經濟,還容易陷入滯脹(Stagflation)。滯脹的「滯」是指經濟增長停滯,「脹」是指通貨膨脹。

天鈞政經研究員宋維駿(Albert Song)4月24日告訴大紀元說:「中國不是一個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是共產黨控制下的變異經濟體系,因此很難用西方經濟學理論的通縮和通脹特徵來判斷目前中國經濟的狀態。」宋維駿在中國金融行業有27年的從業經驗,專注中國政治和經濟領域方面的研究。

他認為:「總體來看,中國經濟衰退是一個大的方向,這其中也包括外部需求減弱與脫鉤,內部存在的多種問題。我數次提到的金融空轉現象是值得警惕的,中國貨幣政策已經很寬鬆,以至於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空間也不大了。以往股市和房地產是兩個蓄水池,目前股市行情不好,房地產也無起色,大量氾濫的流動性無處可去,最後可能用於無效低回報的投資項目上,造成經濟數據靚麗但經濟越來越冷。」

金融空轉

近期接受大紀元採訪時,宋維駿多次提到了中國存在「金融空轉」現象。如他於4月13日告訴大紀元,「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空轉現象,流動性在金融系統內而沒有到實體經濟當中,即銀行發放出去的貸款由於多種原因又轉變為銀行的存款。」

所謂金融空轉是指資金在金融體系內流轉,謀求高收益的機會,而不是流入實體經濟。

中國銀行行長劉金在3月18日的全球財富管理論壇的演講中也提到了「金融空轉」的可怕後果:金融歸根到底是要為實體經濟服務;如果金融發展過度,脫離了實體經濟的真實需要,經濟會泡沫化,大量流動性將在金融系統內空轉,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提高,一旦泡沫破裂,可能還會誘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目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繼續走低。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4月18日公布的數據,2023年一季度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了5.8%;其中,住宅投資同比下降了4.1%。

宋維駿解釋說:「就房地產來說,過度的開發造成市場飽和,也無法吸納過剩的流動性,和債務危機相生相伴。」@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