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社交網站專頁,張貼了東京大學2023年入學試國文卷的圖片,其中一題節選唐代史家吳兢《貞觀政要》的篇章,考日本學生的文言文知識(見附圖)。問題如下:

一、請把劃線b, c, d的部分翻譯成現代語言。

二、「爾身猶可以免」(劃線a部分) 的「爾」是誰?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現代語言。

三、簡要解釋「後言」(劃線e部分)的意思,並說明是由誰所講。「顛而不扶,安用彼相」,根據文旨,清楚解釋想說什麼。(注1)我的答案附在文末,大家有興趣也可試試解答。

我發現很多香港網友見到這份試卷,反應都有點驚訝。但如果他們看到前幾年日本大學入學試的文言文題,可能會更驚訝,因為《貞觀政要》畢竟是名著,但之前有些試題文章,卻取自冷門古書,如2010年選自黃子雲《野鴻詩的》,2012年選自孫宗鑑《西畬瑣錄》,2016年則選自盧文弨《抱經堂文集》,相信大多數華人連書名也未聽過,遑論讀過。

日本人為什麼還要孜孜不倦學中國的文言文呢?翻查資料,日本仍然重視漢文教育,漢文課本選了大量漢文,如《論語》、《孟子》、《莊子》、《史記》等篇章。不像某些因為過分自卑而表現得過分自大的民族,日本人毫不介意承認自己受中國影響,也很清楚中國文化是日本傳統很重要的部份,尤其在江戶時代後,明治維新前,漢文學就是官學正宗,是扶桑士大夫的基礎教育。

有段時間,日本人確曾非常「崇華」,事事模仿。維新以來,他們終於擺脫中國文化桎梏。但擺脫束縛,不代表棄如敝屣——日本人只是將它轉化、融攝入自身文化的血脈中。例如東京大學中國文學教授齋藤希史所說的「漢文脈」,又叫「訓讀文」,就是一種源自文言文的獨特日語文體。

原來從前日本人閱讀文言文時,為便理解,往往在旁加一些標示詞序的記號,及連接漢字的日語助詞等,成了所謂訓讀文。例如「有朋自遠方來」,訓讀文為「有リレ朋自リ二遠方一來タル」,這是一種能按日本語法理解,卻有別於日語自然表達的文體,是一朵非和非漢、亦中亦日的語文奇葩。

長期關注本欄的讀者該知道,本人正是文言愛好者,不時也在專欄戲作些舊體詩、文言散文甚至駢文。然而不少朋友或讀者都告訴我看不大懂,所以我也只能偶一為之。文言文對今天日本人來說,應該也是很難的,但他們看待中國古典文學的態度,我認為很值得華人(尤其是中国境外的華人)借鑒。

今日不少華人都大講「去中国化」,近年台灣也越來越多人主張學校廢掉文言文。其實文言文教育有問題,不代表文言文有問題。以我個人經驗來說(不是課堂經驗),正確地學習文言文,能訓練你思考更綿密,行文更洗鍊,審美更精細,而最高層次的文言練習,甚至能令你的思維產生「量子跳躍」。中國古典文學的韻律、對仗和聯想,可產生極美妙精緻的感受,這在拉丁文、古希臘文之類西方精英文學中,都品嚐不到。

在東亞漢文化圈中,跟中文有隔膜的日本人,似乎較華人更懂欣賞文言的美。環顧今天大陸、香港的官方語言,早已名副其實「去中國化」了,代之而起的是「黃俄化」或「赤化」,鄙詞劣句,烏煙瘴氣,中人欲嘔。受日本薰陶最深的台灣,官方反能保存一點傳統中國文化的優雅,只可惜,今天也已日漸走樣。

舉個香港人比較有興趣的例吧,去年十二月,蔡英文總統給去世不久的李怡頒贈褒揚令,全文為(注2):

「加拿大籍知名華文作家李怡,本名李秉堯,槃才廣度,貞亮穆宣。髫幼舉家輾轉播遷香港,鍾愛藝文,淬琢礱砥,開啟六十餘載抱槧握鉛之年歲。畢生投軀政治文化暨新聞執論,先後草創《伴侶》半月刊、《文藝伴侶》月刊、《九十年代》雜誌,持秉激濁揚清宏旨,暢申時事評詙縷析;眷注臺灣黨外運動,推引香港九七浪潮,針砭建白,孤懷閎識;言誠理精,鮮明悠遠。平素專務散文、新詩、小品文寫作,志切兩岸三地現況,悉力政經局勢發展;踐履民主法治真義,捍衛自由人權保障,蚊思負山,自出胸臆。晚近移居臺灣,撰擬《失敗者回憶錄》系列篇章,闓闡己身心路歷程,臚陳港臺軼談脈動,踔厲風起,空谷足音,允為華人地區重要意見領袖。詎料攖疾驟逝,軫悼彌殷,應予明令褒揚,用彰遺徽。」

中華民國政府的褒揚令,每年好幾十篇,難得一直都用文言,有時駢散夾雜,似乎很有古風。但老實說,這些褒揚令大多徒具形式,堆砌陳辭濫調,鮮見文采,亦乏佳趣,有時賣弄文言,更似是而非,露出馬腳,例如上文寫李怡「投軀政治文化暨新聞執論」,「投軀」明顯是白話文「投身於(devoted to)」的「翻譯」,但古人用「投軀」,總有「捨命」做某事的意思,跟「投身」是不同的。

更荒唐是形容李怡「捍衛自由人權保障」是「蚊思負山」。「蚊思負山」,典出《莊子·應帝王》:「其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蚉負山也。」「蚉」即蚊,莊子原意是指人力量微弱,難當大任,後來引申為自謙的話,表示「我力量雖微薄,但也願意堅負重任」。用來褒揚李怡,卻說「蚊思負山」,那就成了嘲諷。至少應該改為「義不容辭」、「當仁不讓」之類才妥當吧?

今天,仍未「黃俄化」的台灣是東亞漢文化圈的重鎮,應該珍惜中文,尤其是古典中文,像現在的日本或從前的香港,破除畦畛,繼承中國文學傳統,融會貫通,化為己用,如此才能恢廓民族的襟靈,潤色國家的鴻業。

注1:https://bit.ly/3ZSsnCF

注2:https://bit.ly/3ZU0tGs

附錄

我的答案

一、「前史美之」:舊時的史書稱讚他(何曾)。

「直辭」:耿直的言辭;有話直說。

「佐時」:輔佐當時的君主治理政事。

二、「爾」指何曾的兒子何劭。「爾身猶可以免」譯成白話,是「你還可以免卻殺身之禍」。

三、「後言」指「在某人背後所作的非議」,此指何曾在背後講晉武帝壞話。「顛而不扶,安用彼相」,字面直譯是:「跌倒而不相扶,還需要他來輔助嗎?」意指何曾明知晉武帝有過失,卻不當面正言直諫,只懂背後非議,還用他來輔政嗎?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