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廢棄的玻璃樽在地球上需要多久才能被分解?答案是,一百萬年。」慈濟環保願行館聯同本地建築師團隊於2月15日至4月30日,舉辦「透視未來」(GlazeintoFuture)回收玻璃藝術展,主張著手處理廢棄玻璃樽的必要。

展覽展出由本地回收玻璃廢料打造的環保藝術裝置作品,包括「回收玻璃飛浪」、「樽蓋塑膠雨」以及「玻璃砂畫」,由3位本地建築師黃鋈暉、陳俊宇以及葉希芃負責創作及設計,希望透過展覽向公眾展示香港本地廢棄玻璃樽的可塑性,透過有建築美感的設計,讓大眾沉浸在透視玻璃光影中,一起探索玻璃回收的可行性。

結合建築與藝術美學為玻璃廢料賦予新生命

香港的玻璃回收率偏低,跟據2020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年有大約67,000噸廢棄玻璃,但成功被回收的只有不足兩成,回收的玻璃通常只會被壓碎成為製作英泥的材料。策展團隊自2017年開始一直鑽研將再生玻璃用作建築材料,關注環保玻璃的可能性。

是次展覽當中最大型的展品「回收玻璃飛浪」是一條延綿8米長的飛浪設計裝置,所用的材料均是「再回收」。3位建築師巧妙運用窗前的光線,在陽光七彩折射下仿如置身燈光幻影,成為展覽的「打卡」位。伸延部分則成為可用的桌面,讓大眾可多角度近距離欣賞透視玻璃磚。為展現永續設計概念,裝置以組裝式結構支撐,展覽後可分拆成為5件獨立的傢俬和園藝掛架,延續材料生命。

色彩繽紛的「樽蓋塑膠雨」則以超過700個經慈濟回收站收集所得的舊樽蓋製成,並集合12位義工的力量共同製作。透過壯觀的樽蓋雨,提醒大眾玻璃樽的使用除了產生玻璃廢料外,同時亦會製造衍生廢物,例如招紙、鋁樽蓋,膠蓋等。沒處理好的塑膠廢料如進入大自然的水循環,使雨水中含有塑膠微粒,將構成環境災害。

此外,懸掛於展覽館窗前的「玻璃砂畫」,則是玻璃經壓碎後變成像砂一般幼細的顆粒,再將不同顏色的玻璃砂砌成畫作,混合光線折射更構成獨特的藝術光影。策展團隊希望藉此向大眾示範如何將廢物變成藝術品。團隊亦會舉辦工作坊,讓公眾一起發揮創意以玻璃砂製作砂畫,製成品亦將於展覽中共同展出。

「透視未來」回收玻璃藝術展
展期:2023年2月15日至4月30日
開放時間:上午10時至中午12時半、下午1時半至5時(逢星期二及公眾假期休館)
地點:大圍車公廟路5號 慈濟環保願行館---賽馬會共創空間
免費參觀

開幕講座及公眾導賞 
日期:2023年2月25日
時間:下午2時20分至4時30分
地點:大圍車公廟路5號 慈濟環保願行館---賽馬會共創空間
講者: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玻璃回收工作者馮華洪、 參展建築師 —葉希芃、陳俊宇及黃鋈暉
報名連結: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cTsKtCH-DOWimKv0aUsrZ3tFKOGrPuRj25aBjmK7mguPOZg/viewform
免費參加

回收玻璃工作坊(玻璃砂畫)
日期:2023年3月11日及25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中午12時 或 下午2時10分至4時30分
簡介:參加者可用不同顏色的玻璃砂共同製作大型畫作,完成之作品亦將放置於展覽中展出。

回收玻璃工作坊(玻璃小世界)
日期:2023年4月9日及22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中午12時 或 下午2時10分至4時30分
簡介:參加者需自攜回收玻璃樽,再利用現場提供的玻璃砂及微型裝飾DIY 製作玻璃微景觀。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