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要問這麼多事」、「你還小,告訴你,你也不會明白」、「大人說話,沒你的事。」、「等你長大就會知道」……以上種種答案,相信不少家長都曾經說過,大家也不會陌生,但小朋友真的會滿意這樣的答覆嗎?
不要抹殺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對周遭事物充滿好奇心,常會提問很多千奇百怪的問題,有時的確令父母不知所措,不懂如何回答。許多孩子渴求的知識,往往超越了父母的所知所想,父母難免會欲答無從、啞口無言。若是父母工作忙碌,更是未必能有時間、心力和精力詳細回答,更遑論讓父母尋找資料後,再與孩子互動討論,於是導致「細路仔問咁多做乜?」等答覆,此話一出,孩子可能立即噤聲,但這並不能斷絕他們求知之心,反而會窒礙他們的知情權和求知慾,這對孩子是不健康的。
知識並無界限 好奇不分年齡
其實,對於孩子到了甚麼年紀才可以問哪些問題、獲取些甚麼知識等等問題,根本沒有一個固定的衡量準則,亦從來沒有一個客觀指標供眾多父母跟從,所以這把量尺也就取決於各位父母。
簡單如成人間的對話、父母的工作、日常報章或新聞報導,孩子都可能對此產生興趣,希望能了解更多。父母大可在閒暇時與孩子分享自己工作的內容範疇,遇到的挑戰及困難等等,這些小事都可令孩子擴闊眼界,增廣見聞,同時能讓孩子了解爸爸媽媽工作的情況,增進彼此間的了解。
若孩子不懂得發問,父母也可主動與他們傾談討論,從而引發他們的求知興趣。父母可因應自家孩子的年齡和吸收能力,將說話複雜或簡單化,慢慢將他們周遭世界發生的一切描繪出來,讓他們知道逐步認識,滿足好奇心之餘,更可適時地寓教於樂,灌輸一些正確的生活概念。
開啟世界之門 由日常生活開始
除了讀書、玩耍之外,父母可從日常瑣事去觸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對日常生活、社會、世界有更廣泛的認識及自我聯繫。
在女兒6歲時,筆者已經跟她一起閱讀報章,加以解說,我會將事情進行過濾和簡化,例如報章上報導了一些血腥或戰爭的新聞時,我會說是爭執或者打架;又或者有人犯罪而需負上刑責,我會用女兒能夠理解的淺白話語,告訴她事情的始末,再與她討論人物的對錯,引導她進行思考,這樣既可以向她灌輸守法的重要性,還可以教導她做事需考慮及承擔後果的概念。
記得2005年,電視新聞播放「卡特里娜」颶風肆虐美國造成大量傷亡的報道,女兒好奇地問我出現在電視畫面上的是甚麼,我向她簡單地介紹了甚麼是颶風,它是如何形成,對人們產生甚麼影響,又會造成怎樣的破壞等等。後來,筆者跟女兒一起搜集、閱讀了關於不同天災例如颱風、地震和海嘯等等的資料,引發她對自然學科的興趣。
其實,世界之大,發生的事何其之多?每種事物都可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孩子好奇的發問,若能得到父母恰當而到位的解答,想必能引起孩子對不同範疇、學科的興趣,而孩子的好奇心,即是他們對一切知識源頭的探索,及連接世界之門的根本,因此敷衍了事、隨意搪塞的回答,會打擊和撲滅他們內心求知的火苗。更甚之,若孩子在父母處得不到滿意的解答,而從朋輩或其他渠道得到了錯誤的資訊和答案,更會弄巧反轉、適得其反!
因應年紀 調節語言及內容
因上述種種,父母宜多花些時間和心思,考慮孩子的年紀,運用適當的語言去解答孩子豐富的好奇心和各種疑雲。年齡並非無法跨越的鴻溝,只要我們家長可以運用智慧,通過簡單化內容和調教話語技巧,便能巧妙地讓孩子聽懂明白,開啟孩子與世界接觸之門,提高他們對未知事物的探索與興趣,不斷吸收新知識,令孩子變得見識博聞。
歡迎讀者電郵florasen2021@gmail.com或聯繫www.facebook.com/Parents4SEN,大家一起研究及揣摩教兒之道。下期「教子有方」將於1月27日(五)刊登。◇
作者簡介
Flora現為育兒及烹飪專家。她畢業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具多元化才能。Flora將其獨具一格的育兒技巧寫成《擁抱缺陷》一書,面世後,旋即獲各大傳媒訪問和香港教育大學邀請主持、分享講座。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