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22年11月出口較2021年同期大跌24.1%,創近70年最大跌幅。同時,零售業銷售意外下滑,創下8個月來最大降幅,令香港經濟復甦前景更顯黯淡。專家認為,中共所謂政治凌駕一切是導致香港經濟衰落的原因。影響香港經濟的長遠因素「一國兩制」已消失,香港也因此失去了獨立關稅區優勢,從國際金融中心被降級到國際貿易城市。

香港11月貿易數據慘淡

香港統計處公布的11月貿易數據顯示,當月出口貨值跌至3,600.4億港元(約468.1億美元),是自5月以來連續七個月下跌,且跌幅遠超市場預期的16.2%,創1954年5月以來最大跌幅。

其中,出口到中國大陸(跌29.7%)、美國(跌26.8%)及歐盟達到兩位數跌幅,英國跌幅更高達39.6%;出口到其它主要亞洲市場的表現亦減弱,如日本跌30.4%、菲律賓跌29.7%、越南跌22.2%。

11月進口整體貨值較2021年同期下跌20.3%至3,871.3億港元(約503.3億美元),與10月環比跌幅達11.9%,創13年來最大跌幅。進出口貨值對沖後,有形貿易逆差達271億元,相等於商品進口貨值的7%。以實質貨值計算,與2019年疫情爆發前相當。

據公開數據顯示,貿易和物流是香港最重要的行業,2021年貢獻了香港GDP的23.7%,僱用人員超過60萬,佔總就業人口的16.5%;與其相關的專業及工商支援服務行業則貢獻了香港GDP的11.4%,僱用人數佔總就業人口15.5%。貿易的下跌對香港的經濟和就業都造成重大影響。

對此,標普全球市場財智經濟研究部副總監Jinyi Pan表示:「從出口訂單跌幅錄全年高位來看,反映外圍環境對香港私營企業仍具挑戰。」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Gary Ng)12月30日對大紀元表示,香港11月貿易數據差強人意,反映全球需求因加息而放緩、中國大陸疫情反覆衝擊經濟以及科技企業去庫存導致訂單減少。

香港貿易轉口角色面臨衝擊

作為重要的電子產品轉口港,香港的轉口角色正面臨衝擊。

台灣《經濟日報》12月29日報道,繼國際知名圖形處理器(GPU)公司輝達(NVIDIA)決定將成品倉庫從香港遷至台灣後,超微半導體(AMD)亦決定把香港倉庫改設於台灣。這也是繼荷蘭半導體大廠艾司摩爾(ASML)宣布到台投資後,第二家半導體行業龍頭到台灣。

報道說,香港等同於中國大陸,而中美貿易戰持續緊繃。在美國禁售令下,一旦大陸因貿易戰管制香港就會帶來風險,因此歐美客戶考慮分散倉儲風險。香港過去是科技業零組件轉運據點,但如今將由台灣及新加坡取代,從此跡象長期而言,香港轉運角色已逐漸淡化。

事實上,基於香港國際上的獨立關稅地位,香港長期從轉口貿易收取服務費獲利。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副教授莊太量舉例,2018年香港的轉口貿易量為GDP約三倍,香港收取約6%服務費就佔GDP兩成。2020和2021年,香港都是全球第六大商品輸出地。

2020年中共強立《港區國安法》後,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該年7月14日簽署總統令,取消香港的特殊關稅地位、特殊經濟待遇,不再享有獲出口敏感技術的機會,這意味著香港的一國兩制地位不再被認可。

同年8月11日美國宣布,從該年11月9日起,香港製造的商品出口至美國時,原產地標注從「香港」改為「中國」。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發公告指,依照《香港自治法案》行政令,不再給予香港貿易特殊待遇,違反規定者將被課徵10%的懲罰性關稅。

香港資深銀行家吳明德接受《珍言真語》節目採訪時表示,貿易疲弱不會在短期內解決,影響香港經濟的長遠因素「一國兩制」已經消失,香港亦因此失去了獨立關稅區優勢,從國際金融中心被降級到國際貿易城市。

他說:「法制問題不解決,《港區國安法》不解決,外資沒有信心在香港繼續發展。」

香港零售業銷售萎縮、人才流失嚴重、金融中心地位失去認同

香港統計處1月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零售業銷售額為295億港元(約38.4億美元),同比下降4.2%,遠不及經濟學家預期的增長4.8%,是去年3月以來的最糟表現。

1月5日,標普全球公布最新香港PMI(採購經理指數),12月份錄得49.6,連續第四個月低於50的榮枯線,反映出香港經濟繼續處於緊縮狀態。

自2020年初以來,嚴格的防疫與入境隔離限制,重創香港餐飲、旅遊業。許多外籍人士和本地人逃離了香港,其與新加坡等地爭奪地區樞紐的能力引發了廣泛擔憂。

2020年6月,香港中文大學公布民調稱,香港約有37%的人考慮移民國外。而香港在最近60年的歷史上,一直保持著人口增長,除了2003年「非典」期間出現過小幅下跌。

香港統計處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截至2022年6月的兩年裏,香港人口減少了約21.6萬人(即2.8%),至730萬人。對中共會加強管控的擔憂更加劇了這一局面。

為此,香港特首李家超去年10月宣布了「搶人才」、「搶企業」的激勵措施,試圖扭轉多年來嚴格的疫情防控和政治動盪導致人才外流的局面。

香港有線財經台前台長顏寶剛發文表示,2022年香港金融市場是艱難的一年。外匯基金首三季累計蝕2,655億港元(約345.2億美元),錄得有史以來第二大虧損;樓價全年跌15%,創15年最大跌幅;恒指一度跌穿15,000點,跌至13年新低,雖然最後兩個月收復部份失地,但全年仍跌足15%兼連跌三年。

顏寶剛認為政治凌駕一切是導致經濟衰落的原因,比如近期人大釋法結果反映法院已經不可以再挑戰國安決定,正式象徵香港司法制度的淪陷。「香港2022年輸的當然不止金融及資產市場,輸得最多的,其實是國際社會的認同,或者簡單講,就是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他說。

香港、澳門和台灣的差別表明中共「一國兩制」名存實亡

三年前,中共當局把用於賭博的跨境資金流動列為國家安全風險,嚴打境外博彩活動,導致大批資金從澳門撤離,加上疫情影響,2022年澳門的博彩收入只有422億澳門元(約52億美元),狀況為2004年以來最差。這給依賴博彩業收益的澳門政府造成龐大財政赤字和壓力。

然而,與香港、澳門經濟低迷相反,2022年台灣經濟增長率達6.45%,創11年來最高,人均GDP首次超過3萬美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2年台灣的人均GDP可能首次超越日本及韓國,成為東亞第一、世界第21大經濟體。

旅美中國問題專家季達1月3日對大紀元說,香港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香港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全球最大的100家銀行有四分之三在香港營業,設立地區總部和辦事處的跨國公司數目超過亞太區其它城市。

香港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

中共通過暴力鎮壓反送中運動,強推《港區國安法》,企圖控制和改造香港人的思想、精神與價值觀。從而達到對香港全面、深入的控制,進一步推進香港的「中國化」與「大陸化」。「今日的香港,就是中共給出所謂一國兩制的成績單。」她說。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