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歷了N次人大釋法,但與之前多次釋法不同,網上極少人談論今次釋法。除了擔心批評或討論釋法會誤墜法網,或被人截圖後「打爛飯碗」之外,更反映出香港的主流民情已經不想再理會政治新聞。「反正無法改變政局,倒不如將珍貴的時間,放在令自己開心的事情上面吧?」這種心態在2023年將會越來越強烈。
怎樣令自己開心?部份香港人選擇了收聽本地流行曲和觀看本地電影。元旦的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禮在網上引起近年最熱烈的討論,網民討論了三、四日仍未結束。在追星之餘,大家都很著緊本地樂壇的質素,所以對得獎歌手的演唱表現提出了大量意見。
本地樂壇重新熱鬧起來,同時是「因」,也是「果」。多了新人出道,自然多了粉絲;當越來越多人重新收聽廣東歌,又會吸引更多新人和資金。這現象跟去年港產片大賣是同出一轍,演變成一場流行文化復興運動。進入「2019後社運年代」,歌曲和電影作為娛樂,治癒了無數港人的心靈,也是一種「香港仍然未死」的情感寄託。
言歸正傳,新香港已經發展出「畫公仔畫出腸」的兩個極端。
第一個極端是政治表忠要「畫公仔畫出腸」,在目前這個「極左」年代,如果要獲取政府資源,就要「人人過關」,每個人和機構都需要公開表忠,「中立」會令你「冇運行」。
學校將「國安教育報告」放上網是最基本,而部份學校早前甚至「自發」在Facebook直播升國旗,上載學生在午膳時段觀看講述中共扶貧的洗腦紀錄片《無窮之路》的照片。
如果民間團體想申請成為「十八區關愛隊」,須於申請表格上列出過去幾年舉辦過甚麼「愛國愛黨」活動,例如習近平講話精神研習班、中共20大精神分享會等。簡單來說,如果要獲得政府的資源和權力,就必須要鬥「愛黨」、鬥「畫公仔畫出腸」。
相反,當「香港加油」已經成為禁語、曾觸發某間中學報警的時候,非建制派或民主派只能「畫公仔越不畫出腸」。
近年冒起的流行文化復興運動當然有政治因素,隱含著很多「黃絲」符號或反映「黃絲」對香港的情感,例如流行曲《銀河修理員》、《留下來的人》、《係咁先啦》、《小心地滑》、《到底發生過甚麼事》等。
而《飯戲攻心》、《緣路山旮旯》、《正義迴廊》等電影票房大賣,並非全憑電副本身的實力,而是裏頭有「黃絲」藝人或TVB以外的藝人、內容涉及移民潮、讚頌香港美景、暗諷政府等;合拍片《明日戰記》雖然有「藍絲」演員,但票房第一,全靠古天樂拍科幻片的誠意,以及長期支持本土電影業的光環蓋過。
民主運動演變成流行文化復興運動,正在守護一個未被赤化的娛樂空間,一個不用政治表忠的「舊香港」,還有一種作為香港人的光榮感。◇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