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美國人最初發明電腦互聯網就是為了軍事上不間斷的信息流通。隨著互聯網技術在民間普及,它在即時通訊方面的優勢也迅速展現了出來。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電話幾乎是唯一的即時通訊手段,但是成本很高,長途通話尤其昂貴,更不用說跨國長途了。

初期的互聯網仍舊依賴電話網絡,但是低流量的文字傳輸使得網絡聊天的成本大大降低,也繞開了長途的侷限,相比電話更具優勢。隨著寬頻的普及,藉助電腦或智能手機強勁的計算能力,網上聊天可以使用更多媒體形式(文字,語音,影片等等),多人群聊也更加方便。電話已逐漸邊緣化,網上通訊成為主流。

這個趨勢在國內外是一致的,這是互聯網技術本身帶來的變革。在中國,說到網絡通訊軟件,大家都會想到QQ和微信,騰訊基本上就是依靠這兩款軟件起身壟斷了國內的通訊軟件市場,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互聯網巨頭。而國外通訊軟件數量極多,不同的國家地區市場都有不同的主流,並沒有哪個公司以通訊軟件為主要產品並最終發展為巨頭。這內外之別是如何產生的,又和中國互聯網獨有的牆文化有甚麼樣的聯繫?

早期的網上聊天是在網絡聊天室中進行的。大家可以通過瀏覽器登錄相應網站的某個聊天室進行交流,其實相當於一個小型的論壇。聊天室可以實現兩人或多人的即時聊天,但無法查看好友的在線狀態與呼叫。專門的通訊軟件被發明出來解決了這個問題。以企鵝形象作為圖標的QQ軟件就是其中翹楚。

QQ最初名字叫做OICQ,它的名稱和功能都「借鑑」了國外一款名叫ICQ的軟件。在被ICQ公司控告後,OICQ被迫改名QQ。作為一款對中文支持更好的國產免費軟件,QQ迅速在中國網絡流行起來,尤其吸引年輕的網民。有了一個QQ號,添加的好友和聊天歷史都被記錄在此帳號中。即使在另一台電腦上登錄QQ,這些信息也都原樣存在。這個方便的功能特別適合沒有固定電腦上網(例如網吧)的網民。這也是大家選擇QQ的一個重要原因。

直到今天大家都普遍認為網上聊天應該是免費的。世界範圍內絕大多數的聊天軟件都對個人用戶提供免費服務,QQ也不例外。QQ作為騰訊早期的主要產品,拋開開發不談,僅僅是提供這麼多人同時在線通訊和儲存聊天記錄就需要很大的成本,完全免費的服務是不可持續的。很多海外的通訊軟件不存在這個問題,比如微軟開發的MSN雖然對個人免費,但是它並不是微軟的主要產品,可以通過其它產品收入為其提供資金。QQ必須要賺錢,騰訊是怎麼做到的呢?

最初騰訊試圖對申請QQ號收費,但這個嘗試幾乎立刻就失敗了。在有大量替代產品的環境下,新用戶無法接受哪怕1元的QQ號申請費用。為了保住用戶,QQ只能繼續維持免費的政策。為了創收,QQ開始打起了提供「增值服務」的念頭。

要想讓用戶花錢,首先就要把用戶粘在QQ上。為此騰訊「天才」地開發出了QQ等級制度。QQ等級由用戶的總在線時長決定。依照等級會在用戶的頭像上方顯示星星月亮太陽皇冠等標誌,一下子就把大家分成了三六九等。這一下極大的調動了廣大用戶(特別是中小學生)的虛榮心和攀比心。許多人上QQ的目的不再是單純的聊天,而是積累在線時長換取更高的等級,向那耀眼的皇冠衝鋒!

家裏有電腦的幸運兒可以24小時掛機,其他孩子們想要提高等級怎麼辦呢?商機!購買Q幣增值會員實現你的夢想!充了會員你的等級增長速度會成倍增加哦!想要更快升級和更多特權嗎?沒問題!QQ會員也可以有更多等級供您選擇!靠著等級和會員制度,QQ成功的從單純的聊天工具蛻變為娛樂和社交遊戲平台,而且還逼著用戶保持QQ軟件的在線狀態,長期佔據電腦桌面。這下騰訊可以方便地在QQ中插入更多商業元素。

比如給QQ內用戶人物卡通形象換裝,一套虛擬服裝的價格甚至可以超過現實品牌服裝。又如QQ寵物,付費即可擁有更稀有更健康成長更迅速的寵物。在QQ軟件中加入遊戲大廳、新聞、讀書、廣告等等其它騰訊服務入口更不在話下,除了更多免費或付費的服務,堅持每天使用這些服務可以更快提高QQ等級哦!是不是精明到家了?

QQ在電腦上網的時代幾乎是中國網民的必備軟件。隨著智能手機面世並逐漸取代電腦成為人們主要的上網方式,QQ並沒有能夠在手機上維持它在電腦端的輝煌。首先QQ的主要用戶以青少年和學生為主,而早期昂貴的智能手機用戶以較富裕的中產工作人群為主,用戶群交集較小。限於早期手機孱弱的計算能力和昂貴的手機上網流量費,許多QQ在電腦端吸金的功能(等級、皮膚、寵物、遊戲等)無法移植到手機端,使得許多原QQ用戶也失去了在手機上繼續使用QQ的動力。手機本來就是通訊工具,手機號和QQ號,通訊錄與好友列表,短訊與聊天對話框,這些都是重複功能。QQ在電腦端很重要,可是其基本功能在手機上就沒那麼必要,所以很難在智能手機上發展新用戶。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騰訊重新開發了手機微信APP,在手機端重新成為了通訊軟件的霸主。

手機雖然本身就具備通話和短訊功能,但缺點是費用太高。智能手機能夠安裝獨立的應用軟件,於是就有聰明人想到使用軟件通過流量傳遞文字信息,其成本遠低於發送短訊。2009年推出的WhatsApp就是海外的佼佼者這一。WhatsApp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基本上原樣替換了手機短訊功能,特別是以手機號為個人識別信息,而不用額外註冊帳號。兩年後,「借鑑」WhatsApp的微信在中國市場出現了。

早期的微信也是基於手機號而無需額外註冊,且主打節省流量。只要兩人的手機都有微信且有最基本的流量包,就可以幾乎無限度的進行文字聊天,相對幾毛錢一條的短訊成本幾乎為零。如果在家裏通過寬頻上網,更是可以零成本語音或影片聊天,連電話費都省了。特別是可以取代昂貴的長途電話,使得一夜間從不上網的大爺大媽們都用上了微信。到此為止,微信的一切功能對個人用戶都還是免費的。有了用戶基礎,騰訊要開始通過微信創收了。

與QQ同樣的套路,微信首先做的就是增加用戶粘性。但目標人群不同,微信不能學QQ搞升級和頭像皮膚那種娛樂遊戲化路數。微信早期就推出了搖一搖和附近人等功能,名義上說是促進陌生人之間的交友和交流,但實際上絕大多數都淪為色情和詐騙交易的工具。這些功能在早期確實吸引了一批用戶,但當微信因其基本功能的實用性被工作人群和中老年用戶大量使用後,微信對這些陌生人交友功能開始保持低調,儘管這些服務至今仍然存在。最終微信的發展方向走向社交、訊息和網上服務的封閉平台。

微信內開始出現朋友圈(社交工具),公眾號(企業級新聞和資訊平台),吸引用戶即使不與人聊天也繼續使用微信。隨著微信佔據幾乎所有中國人的手機,這些微信附帶的工具也相應獲得了壟斷地位。這實質上是捆綁銷售的結果,而不是這些工具產品質量真的比競爭產品更加好用出彩。比如說朋友圈,其實從產品設計角度來說它不是很好的社交平台,本質上只是一個面向所有好友的廣播平台而已。

作為社交平台,它甚至不能(或難以)建立不同的社交圈然後對個人所有的好友進行分類。如果大家用過類似Facebook這樣專業的社交應用,恐怕都會承認微信朋友圈很難用。為甚麼在中國大家都用朋友圈呢?因為所有人都在用微信,僅此而已。公眾號也是一樣。在微信用戶量如此之大的現實下,你不加入公眾號就少了一份流量。當多數媒體都在公眾號中駐足且很多人形成了只在公眾號中看新聞和文章的習慣後,網絡流量的入口就被微信劫持了。

微信為了控制流量可謂是挖空心思。它內置了一個瀏覽器,所有微信內的網址超連結都會默認使用內部瀏覽器打開。手機本身都有瀏覽器,微信為甚麼要做這看似多此一舉的功能呢?把用戶綁在微信APP之內是重要目的之一。微信還開發了小程序,方便各網站和其它應用開發直接駐足在微信之內的輕應用。可是本來網站和應用只要製作網頁版本可以用瀏覽器打開就是媲美小程序的輕應用了,為何還要再開發微信小程序版本?還不是為了貪圖擁有龐大用戶的微信導流。特別是微信推出支付功能後,人們的生活更加依賴微信,各類網上交易和服務平台也更加依賴微信。

微信的成功在於其滿足了大眾對低成本通訊的剛性需求,而騰訊公司大量其它業務的成功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微信的捆綁。其實這對用戶來說並不友好。首先太多的功能集中在一個APP中導致它體積龐大並過多佔用手機資源,舊手機或低端手機難以流暢使用微信。另一方面同時使用多項功能的操作邏輯也有問題。比如說你正在流量公眾號文章或使用小程序,突然有人給你發信息並等待回復,你要怎麼辦?如果進入消息框回覆信息,那麼閱讀的文章或小程序就被關閉了。如果這些功能分屬不同的APP那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在應用間即時切換就好。越來越臃腫的微信導致用戶體驗下降,很多人現在是無可奈何不得不用微信。

臃腫是國產手機應用的通病,這一點和國外非常不同。海外的手機應用通常功能專一,精簡而不消耗太多手機資源。比如WhatsApp從面世至今都保持著基本相同的面貌,基本就是簡單的短訊替代品。沒有花哨的功能,也沒有廣告。有更多業務的大公司也傾向於把每個業務做成單獨的應用,而不搞臃腫的大平台APP。比如Facebook這一社交應用原本在內部有用戶間的即時聊天功能,後來Facebook特意將此功能剝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應用,與騰訊的做法正好相反!

功能捆綁還勉強可以說是普通的商業行為,但企圖操縱流量,甚至基於騰訊自身的商業利益審查用戶言論,這就是道德敗壞甚至犯罪行為了。比如前面提到的微信內部瀏覽器,不是所有超連結都能夠打開的。注意我說的還不是中國防火牆所屏蔽的海外網站,而是國內正常的網站只因和騰訊有商業競爭關係或含有騰訊的負面消息就被微信屏蔽!舉個例子,在長達八年的時間內微信內無法打開淘寶網的超連結,直到2021年才在政府的干預下實現微信和淘寶的互聯互通。你能想像中國人居然不能在中國最大的通訊軟件中和朋友談論中國最大購物平台上的商品?

除了簡單屏蔽競爭對手,微信還對入駐微信的公眾號和小程序實施審查。公眾號中很多來自其它國內網站的正常內容會被微信移除。小程序原本應該只是接入其它網站的入口,可是微信卻會審查和改變目標網站的內容,而且完全不告知用戶。舉個例子,知乎網站有一個熱榜顯示最熱門的50個提問。可是如果你通過微信小程序訪問知乎,熱榜的數量就常常不滿50條,而且你不知道哪些條目被微信「自動」清除了。我發現知乎上所有有關俄烏戰爭的提問都會被微信刪除,這顯然是騰訊的自主行為而非中國防火牆的要求。

既然微信有著諸多不足,能不能在競爭中勝過更加簡潔流暢的海外應用呢?很遺憾在中國市場這種競爭並不存在,因為幾乎沒有一款海外主流通訊應用被允許在國內營運。而原因居然是因為海外應用對用戶私隱的保護!

「隔牆有耳」這一貶義詞能夠成為成語在中華文化中代代流傳證明了人們對個人私隱的天然追求,誰也不希望私下的對話交流被第三者聽到。對於動用各種技術實現的遠程交流,大家也採用各種手段保證信息不會被第三方竊取。寄出的信件為甚麼要裝在信封裏封口呢?不就是不想讓別人看麼?說到電話,大家對「電話竊聽」是甚麼印象?是不是覺得那都是特工技術,是非法手段?到了網絡通訊時代,如何保證聊天記錄不會被營運商和政府部門窺視呢?

由於西方國家民眾注重私隱的天然特性,各路通訊軟件紛紛開發加密技術並強調自己的安全性。端到端加密就是一種普遍使用的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兩個用戶聊天時只在網絡上傳播進行了加密的信息,而密碼本只有這兩個用戶擁有。這樣就算他人從網絡中截獲了信息也無法解密,甚至通訊APP的營運商也無法知悉具體的聊天內容。這一技術在海外的通訊軟件中幾乎是標配,但在中國卻被政府禁止使用!中共政府要求網絡通訊應用服務器必須設立在中國境內並保存至少三個月的通訊記錄以備查詢。這一要求直接就和幾乎所有海外通訊應用的私隱策略相違背,因此它們不能合法地在國內營運,而直接被中共網絡防火牆屏蔽。沒有了海外競爭,微信在國內就橫行天下了。

大家有沒有想過騰訊通過微信可以掌握一個人多少私隱?電話號碼已經實名制了,開通微信支付還需要綁定銀行卡,上傳身份證甚至面部辨識。微信記錄了你的聊天內容,掌握了你的社交圈,知道你閱讀了哪些公眾號和小程序的內容,甚至一定程度上了解你的購物記錄和日常收支。中共會為了自身的穩定查詢你的記錄,那麼騰訊會不會為了商業利益讀取和使用你的數據?

2019年微信應用被分為國內和海外兩個版本,海外手機號用戶和身在海外的中國人被強制只能使用海外版。這兩個版本在權限、功能和私隱政策上都有不同,顯然海外版為了滿足西方政府對私隱保護的要求而做了許多收斂。然而鬧劇還是發生了,大部份海外號碼註冊微信後,還需要綁定銀行卡三個月以上的用戶輔助驗證!目的何在呢?想必還是變相實名制。一旦該用戶發布不合適的言論,通過海外號碼找不到你,恐怕那位幫你驗證的好友要被請喝茶了。

縱觀騰訊發家史,無論QQ還是微信,功能上都是「借鑑」友商起家,以免費的基礎聊天服務佔領國內市場。憑藉壟斷地位進行功能捆綁,以利用和放大人性弱點的商業模式謀求金錢利益。身為通訊服務應用商,收割用戶私隱配合言論審查與中共掌權者狼狽為奸,換取政府對其不合理商業模式(壟斷、對商業對手的內容審查等)的默許,更以牆的保護使其免於海外優秀應用的競爭。

牆的兩側,一邊強調保護用戶私隱,另一邊卻強迫用戶交出私隱。海外的應用無法在國內使用,中國的微信出口海外也遇到重重阻力(許多海外用戶甚至無法完成註冊)。國內許多做外貿的商人甚至無法找到一款應用與海外客戶聯絡,真是網絡時代莫大的諷刺與悲哀。#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