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正制定的「青年發展藍圖」,將於今年底公布。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稱,當局正積極制定藍圖,並以之培育「愛國愛港」,並有國際視野的新一代。回顧當局近年的青年工作,共通點不乏宣傳大陸,倡議青年往大陸發展。有90後前區議員批評,現時政府口中的青年發展,等於培育奴才。

特首李家超早前於《施政報告》指,「青年發展藍圖」勾劃政府對青年發展工作的理念、目標和行動,首項即為「培育青年成為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有抱負和具正向思維的新一代」,又稱會提出一系列措施,協助青年人解決在學業、就業、創業、置業上面對的困難。

不過麥美娟上月講到「青年發展藍圖」時稱,不希望政策流於「跑數」,又重申青年工作難以量化,會重質不重量。不過社會人士紛紛要求當局為藍圖設立關鍵績效指標(KPI),例如升學率、生育率、青年獲的專業資格的數目、青年宿舍用地等。

林兆彬:無KPI顯示當局無信心

本身為90後的油尖旺前區議員林兆彬在12日接受本報訪問時,反稱站在政府角度,青年工作當然可以量化,例如有多少人加入「少年警訊」、升旗隊等親政府組織、北上讀大學的人數;「但麥美娟不敢量化,因為她都無信心有好多年輕人跟她的藍圖,無KPI,麥美娟就不會被人批評她『廢』」。

他直言對「青年發展藍圖」無期望,「因為政府只想培育一班聽話的奴才,所謂『青年發展』等於培育奴才」。

「四業」炒「三業三政」冷飯 倡青年往大陸「發展」

上述聲稱協助青年人解決在學業、就業、創業、置業困難的構思,有人統稱為「四業」;但其實並非新事。2017年政府成立青年發展委員會(青委會),以在當時政府提出的與青年「三業三政」(青年學業、事業及置業,並鼓勵青年議政、論政及參政)相關方面做工作。

事隔5年,政府今年6月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的書面提問時,更新「三業三政」的工作,但是多個範疇的具體措施,均是宣傳大陸,並將港青送上大陸「發展」。例如稱在協助青年選擇適合他們的學業出路方面,青委會資助非政府機構與多間中學合作,包括鼓勵獲資助機構舉辦更多活動,協助青年人認識在《十四五規劃綱要》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所帶來的各種發展機遇云云。

在幫助青年發展事業方面,當局指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和「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前者批出約1.3億元予16個非政府機構推行的青年創業項目,後者批出約500萬元予15個非政府機構,舉辦短期大灣區大陸城市創新創業基地的體驗項目。勞工處亦在2021年1月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在香港及大陸大灣區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聘請香港的大學畢業生,派駐他們到大陸大灣區城市工作。

調查:逾八成青年 無意到大灣區全職工作

民間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去年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以電話訪問了1,002名18至34歲本地青年。結果發現僅12.5%的受訪青年對大灣區全職工作有興趣,82%受訪者對大灣區工作沒有興趣。

研究發現,香港青年沒興趣去大灣區全職工作有3個主要原因,有49.1%的受訪青年表示是由於個人或家庭原因,包括個人語文能力不足、擔心在港的家人等;其次是有46.9%的人認為大陸欠缺資訊自由;以及有30.4%受訪者認為大陸生活質素比香港差。

麥美娟: 將落實「青年參與倡議計劃」

另外,麥美娟又稱「青年參與倡議計劃」即將落實。翻查《施政報告》中提出的「青年參與倡議計劃」內容,除了進一步擴大「青年委員自薦計劃」,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將參與計劃的諮詢委員會數目,由現時60多個增加至不少於180個;又鼓勵青年參與地區建設,即選定兩個與地區事務相關的委員會,即「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和「地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並開放部份名額,讓青年人自薦為委員,鼓勵他們就地區工程、青年發展和公民教育等議題發表意見。

諮詢及法定組織青年成員整體比例僅增一成半

「青年委員自薦計劃」於2017年,由當時剛上任的特首林鄭月娥於其首份《施政報告》提出試行計劃,鼓勵青年人自薦,擔任諮詢及法定組織的職位。歷年舉行過的招募,接獲逾8,200份申請,但是即使由第四期計劃開始,每期參與委員會的數目由10個增加至15個,到今年9月,通過自薦計劃直接或間接獲委任的,只有約480個職位,當中更有「一人坐三個委員會」的情況。

據官方數字,諮詢及法定組織青年成員的整體比例,只從2017年年底的7.8%,上升至2021年底的15.4%。

政府今年2月推出第五期「自薦計劃」的15個參與委員會名單,計有大嶼山保育基金諮詢委員會、中藥研究及發展委員會、古物諮詢委員會、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香港物流發展局、旅遊業策略小組、場地夥伴計劃委員會、創科創投基金諮詢委員會、殘疾僱員支援計劃委員會、創意智優計劃審核委員會、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新能源運輸基金督導委員會、漁農業諮詢委員會、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委員會、藝術發展諮詢委員會。

調查:逾半青年認為 「自薦計劃」為花瓶

林兆彬指,「自薦計劃」根本是花瓶計劃,全部人都是政府選擇及委任,「不是民選,他們無代表性」,反問「政府會委任大學學生會代表嗎?不會啦!」,以至連上述參與的15個委員會,本身亦是無影響力、無效用、無意義。他續稱「自薦計劃」的年輕人根本無代表性,「年輕人無得投票揀,他們憑甚麼代表年輕人?」直斥計劃「成效垃圾」。

據青協「青年創研庫」2020年的一項調查,訪問524名青年中,有近六成(57%)認為,年輕一代在諮詢委員會中屬政治花瓶。有高達七成三受訪青年指不會考慮申請「自薦計劃」,當中有近一半原因是認為自己欠缺相關條件,一成半(15.4%)則基於對委任形式的不認同。另有三成八受訪者不認為諮詢委員會成員具代表性。◇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