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的通脹結果高於預期,為8.2%,標誌著通脹連續第七個月高於8%。美國財政部或美聯儲官員關於通脹是「暫時性的」的說法已經不復存在。

如果說有甚麼好消息,那就是汽油和燃料油等能源商品的價格從6月的高點連續第三個月下跌。然而,即使有了這種緩解,天然氣價格仍比一年前高出18.2%,燃料油價格上漲了58.1%。

另一方面,食品、住房和電力的價格在9月份繼續上漲,威脅到本已捉襟見肘的中產階級和工人階層家庭。家庭食品價格上漲13%,電力價格上漲15.5%,而日用煤氣的成本在短短12個月內上漲了三分之一。

雖然美元貶值的步伐正在加快,但這並不是甚麼新鮮事。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消費者價格指數通脹計算器,美元在短短二十多年內失去了超過43%的購買力。換句話說,2000年1月需要1美元購買的東西,現在需要1.76美元。如果通貨膨脹率持續在8%,那麼只需要再過兩年,美元(在購買力方面)的價值就會只剩下不到25年前的一半。

如果工資能跟上價格通脹的步伐,我們可能會對這種持續惡化的情況無動於衷。不幸的是,情況並非如此。勞工統計局的數據證實,實際(即經通脹調整後的)平均每周收入在過去一年中下降了3.8%。美國工人的收入越落越遠。

怎樣才能抑制通貨膨脹?

有三種可用的工具可以使通貨膨脹趨於平緩。

首先是利率。更激進的利率政策將消除金融資產中的「一切泡沫」,但卻有導致金融體系不穩定的風險,有可能比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發生的情況更糟,還有使實體經濟陷入嚴重蕭條的風險。出於這個原因,美聯儲這個本應獨立的中央銀行,今年迄今為止已將目標利率提高了3%以上。然而,一旦經濟衰退的壓力上升或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開始蔓延,它仍將被迫無視通脹,並做出改變方向的「政治」決定,即降低利率。

作為美國未來事情的預演,英倫銀行銀行已經突然轉向了,當英國國家養老基金的流動性不足威脅到整個英國金融業可能崩潰時,它 「暫時」放棄了量化緊縮的計劃。

第二個工具是減少美國政府的巨額債務。目前已達到驚人的31萬億美元。除了通脹讓它毛掉以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徵收高得離譜的稅收或以這種或那種的形式沒收財富,這與利率上升一樣,只會導致美國經濟崩潰。作為美國經濟中最大的債務人,聯邦政府從高通脹中受益,這是降低償債實際成本的一種 方法。該工具中的激勵措施都是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

第三個工具是財政政策。自2001年以來,美國政府每年都有預算赤字,在此期間總計達到12.9萬億美元。其中近一半(5.9萬億美元)是在2020年和2021年累積的。就像利率上漲和有意義的減債一樣,幾乎無法想像拜登政府和美國國會會改變他們的支出習慣,或放棄旨在購買選票的社會項目。入不敷出,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傷元氣的國家性的苦難。最終還是會付出代價的。

因此,雖然理論上存在抑制通脹的工具,但在實踐中,政治和經濟成本實在是太高了。這意味著,儘管兩黨政客都在談論,但他們不會採取任何實際或有效的行動,通脹將在未來幾年持續存在。

另一個潛在的影響是,只要勞動力市場仍然像過去一樣緊俏,過去半個世紀在美國悄然喪失威力的勞工組織可能會找到新的目標和力量,為確保工人以工資和福利增長的形式從價格上漲中獲得公平的份額而奮鬥。如果這些努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有效,它們至少可以抵消一些極端的收入不平等,這種不平等是近幾十年來「贏者通吃」經濟的特點,在這種經濟中,資本已經佔據了價值創造的絕大部份。

總而言之,美國人需要重新定位和調整他們的支出和保值手段,以適應持續通脹的環境。在這樣一個世界裏,實物資產如商品(包括食品、能源和金屬)、房屋和財產等,以及比特幣和以太幣等抗通脹「硬通貨」代幣——只要監管機構不設法扼殺整個加密行業——幾乎可以肯定,在中期內(至少三到五年),比債券或持有現金等金融資產能更好地對沖通脹。

《大紀元時報》版權所有©2022。本文僅代表作者的觀點和主張,內容僅作一般資訊參考用,沒有任何推薦或招攬之用意。大紀元不提供投資、稅務、法律、財務規劃、房地產規劃或其它個人理財的建議。大紀元不擔保文章內容的準確性或時效性。#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