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提問課詢問學員的學習需求,他們常常反映這樣的狀況;當自己聽完對方的想法和回答之後,當場覺得沒甚麼問題,但是一離開會議室轉換情境,或是轉而跟同事、主管商量,自己有時間可以仔細思考以後,發現得到的回應內容不太合理,有許多需要進一步溝通和釐清的地方。

這個狀況多半是因為提問者本身的思考不足,導致在對話過程缺乏追問。

追問力不足,在於我們被動思考的習慣。由於過往的教育方式,都是被動地單向接受上位者的指令、要求與知識灌輸,其中包括老師、父母與主管,我們不太好意思主動發問,去確認,或是了解背後的想法,甚至不敢質疑。

這種對話模式,導致我們不擅長專注聆聽,更養成等待標準答案的習慣,怕被得罪人,不敢表達想法;日積月累之下,我們不僅失去主動探索更多未知可能性的勇氣,也無法鍛鍊思考力。

長期失調的結果,我們容易接收一切看似合理的答案,忽略保持開放式懷疑的態度,也無從增進好奇心,鍛鍊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們需要培養自己有意識地觀察、閱讀、聆聽與思考的能力。包括對人事物、議題、周遭的各種主張與說法,我們都應該抱持著不疑處有疑,不全盤接受的態度,時時提醒自己,要多問、想深一點,多聆聽,就能打開追問力的開關。

追問力能帶來雙向溝通、相互學習的效果。好的追問力,讓我們可以問到真正的重點,甚至提出的問題還能搔到對方癢處,引出較深層的思考,可以回答出更好、更仔細、更深刻的內容。這時,提問就像一個好禮物,讓對方能思考、樂於回答,甚至對你的問題印象深刻,建立更多的互信好感。

打開追問力的開關

在提問課上,每當學員報告時,我都會示範提問方式,在看似合理的答案中去找出矛盾、有趣和獨特,或是不清楚的地方,希望學員說明澄清,或是幫助他們想的更周全。接著,我會請其他同學觀察與思考:

剛剛我追問了甚麼?在對方說到甚麼內容的時候開始提問?問完之後如何持續追問下去?我的追問態度是甚麼?提問時的語調與表情是甚麼?

例如我曾協助衛福部社會暨家庭署培訓各單位社工人員的提問力。這是讓社工人員能深入了解受助者的內心,找到潛在需求,才能提出好的創新服務方案。因此,我設計一個分組訪談與報告內容的實作練習。

其中一組報告了某位服務社會弱勢婦女的社工人員,說明她的經歷背景,以及最感謝的人是某單位主管對她的協助。當這名社工提到她的服務對象是外籍配偶,很習慣與外籍配偶互動相處,因為家族也有不少跨國婚姻,所以自己熱愛服務外配的工作。

報告結束後,我馬上請學員想想,剛剛那段內容有沒有值得追問之處?要問甚麼問題?不少人一臉茫然,似乎認為沒有甚麼問題。我提醒,剛剛的報告內容中有一個關鍵字,我們必須用重點力的理性式聆聽來回應。這時候有人提問,家族有不少跨國婚姻,好像有值得多了解之處。

我稱讚這位學員聽到了隱藏的重點,並加以進一步說明。因為家族有跨國婚姻,這可能是家人娶了外籍配偶,讓她已經習慣跟外配相處,但是可以多問一點問題,了解相處方式,以及背後的故事,讓這個問題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示範如何追問,並請這位資深社工來回答:「剛剛提到家族有不少跨國婚姻的經驗,可以多說明一點,讓我們多了解這些背景?」

原來,他們家族長期在東南亞經營旅行社,她也曾到新加坡參與旅行社業務,因此不少家人在東南亞成家立業,娶當地的女子為妻。

我接著問:「這個家族跨國婚姻的經驗很特別,加上你還從事旅行社工作,想必更懂得跟不同國籍、族群文化的人相處,這對你回台擔任社工有甚麼影響嗎?」她回答影響很大,讓她會更有同理心,站在不同族群文化脈絡來思考事情,更能體會包容與溝通的重要性。

要如何做好訪問呢?如果對方回應時邏輯不通、內容生硬有專業術語,各類情況一一出現時,訪問者又應該如何去應對呢?(shutterstock)
要如何做好訪問呢?如果對方回應時邏輯不通、內容生硬有專業術語,各類情況一一出現時,訪問者又應該如何去應對呢?(shutterstock)

聽出趣點、轉點、斷點、痛點與雲點

從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話,透過兩個追問的問題,竟拉出一段豐富有趣的對話。學員很好奇,我如何具有這種「開放式懷疑」的追問力?

首先,要非常認真傾聽對方說的話,我歸納,聽出五個關鍵點,就能進行更深入的追問,其中包括:趣點、轉點、斷點、痛點與雲點。

這是培養追問力的五個關鍵點。也許是對話中、聆聽時、或是閱讀資料、觀看影像中,產生好奇、有趣、不了解、有些模糊不清楚、讓自己卡住的地方。只要出現五個關鍵點的其中之一,就是追問力登場的時刻。

我就是聽出這位社工人員的「趣點」,得以延伸關鍵的提問。趣點在於看似跟主題無關,卻隱含一段似乎有意思、有趣、特別的經驗與想法,值得多了解,能更了解對象,或是讓話題多豐富。

第二個是轉點。轉點是一件事情出現變化的轉折點,如果沒有聽出轉點,就沒有聽到改變對方想法、經歷與態度的重點。比方這位資深社工如果放下社工專業、去東南亞從事旅行社業務,是一個轉點,從東南亞返台做社工,又是另個轉點。服務外籍配偶,如果遇到一些挑戰,也是一個轉點,代表事件、想法、做法與感受出現變化。

第三是斷點。斷點發生在對方說的話似乎邏輯上不太連貫,有些地方不清楚,前後有些矛盾之處。例如他的不同想法之間、經驗與經驗之間的銜接處,似乎少了一些因果關係的連結。也有可能是對方說話跳太快,需要一些追問來拴緊話語之間鬆掉的螺絲,或是補強這個斷裂處,請對方說明清楚。

假設這位社工說喜歡協助外籍配偶,但是說不出、說不清楚她喜歡協助的原因,或是常常換工作,就出現「斷點」。因為沒有清楚的關聯性。或是當她離開社工、轉換到旅行社工作,也沒有清楚的原因。就需要透過提問,把前因後果釐清,將斷點修補、銜接起來。

第四是痛點。這是相對於正向的趣點,察覺對方隱含、說不出口的不舒服、想被理解跟解決的痛點。我們可以從聽到一些對方很在意的用字,包括表情跟用語,在情緒上產生的變化,而且經常出現,傳達冰山底層需要注意與重視的關鍵。

比方這位資深社工從事輔導協助工作,總會遇到不如人意的挑戰,可能是上級單位、主管、甚至是受助者的狀況,如果她提到一些壓力,具有情緒字眼,就是痛點的象徵,可能需要關懷、打氣、或是能力、專業知識上的協助,都值得進一步追問。

第五是雲點。對方說的話彷彿飄在雲端上、比較抽像、不易理解的內容,需要運用追問力把內容拉回地面,讓我們可理解。例如對方使用了一些專有名詞、或是讓人無法理解的專業術語,因為我們不在對方的生活或文化脈絡中。需要透過發問請對方說明、澄清,否則對方會以為你都懂,結果出現更多無法了解的對話。

大家有看過《名偵探柯南》的漫畫、卡通或電影嗎?柯南雖然身體是小孩子,腦袋卻是聰明有邏輯、善於思考與推理的高中生。由於他是看似天真無邪的小孩,問問題的方式讓大家不會有壓力,反而讓更多人不設防,被他找出線索,推敲找出真相與兇手。

我們需要跟柯南學追問力。從觀察、提問方式與態度,以及思考推敲的過程,將人事時地物的5W1H給釐清。

此外,我們也需要運用讚賞式的提問,鼓勵對方多說一點,這時可以用幾句話當追問的連接詞,去拴緊話語中鬆動的螺絲,幫助對方把話講得更順。例如可以說「後來呢?」「可否再多說一點」、「後來怎麼了」,再運用「也就是說」的換句話說方式,讓對方把某些不清楚的部份補述更清楚。

該如何問敏感問題

最後,最難的是敏感話題的追問。我們需要像柯南一樣能察言觀色,對於敏感問題該如何問,何時問的時機點,也要拿捏好。

採訪壹傳媒(蘋果日報與壹周刊)董事長黎智英是我最難忘的經驗之一。十五年前,當時我在《GQ》國際中文版工作,約訪這位在台灣媒體業掀起風暴巨浪的媒體大亨。

面對霸氣十足的黎智英,我卻有些擔心,這些問題是否會讓他生氣不快。為此,我準備了二十個問題,並將幾個婚姻問題放在後面,而且反覆沙盤推演,先問哪些問題,再銜接哪些問題,最後視情況提問婚姻問題。

當我進辦公室,看到身型壯碩、聲音宏亮的他,內心更緊張,這些問題能問得出來嗎?何時該問?該怎麼問?

我看似輕鬆鎮定,內心卻非常忐忑不安。當採訪時間只剩半小時,我的問題也快問完了,雖然訪談氣氛蠻好的,但不知道問題切入的時機點。最後,時間所剩不多,再不問就來不及了。

我得硬著頭皮出手了。我想了想,略帶不安地問:「Jimmy(黎董事長英文名),我有個問題很想知道,也很關心,就是當年你第一段婚姻結束後,你的工作這麼忙,有時間照顧孩子嗎?孩子怎麼辦?」

總之,我豁出去了。心想不知道他會怎麼回應,會不會話題就此結束?

黎智英聽到這個問題愣了一下,炯炯有神的目光突然有些遲疑。他身體前傾拿起水杯喝口水,不講話,接著又喝口水,還是不講話。我不插任何話,安靜看著他。

這段大約有半分鐘的時間,卻跟一小時一樣長。他低頭不語,突然抬起頭看著我,聲音哽咽,眼眶泛紅:「小孩子沒有……,沒有母親的小孩是很可憐的。」他繼續喝水,試圖平復激動的心情。

原來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硬漢黎智英,也有脆弱溫柔的一面。他在我面前失態,也有點尷尬,他慌亂中摸著衣褲口袋,一時之間找不到衛生紙擦眼淚,我趕緊遞出手帕,還解釋手帕是乾淨的,他揮手說不用不用。在擁擠的辦公室中,兩個男人一時顯得手忙腳亂 。

平復心情後,他回首20多年前第一段挫敗婚姻的前塵往事,不是心痛妻子拋棄他,而是心疼孩子太早嘗到父母離異的痛苦。

離婚是轉點,孩子是痛點。我問事業忙碌的他,當時怎麼帶孩子?他說離婚前每天都很晚才回家,離婚後自己帶小孩,每天六點就下班,回家監督家教看小孩的課業。

為了調整他的心情,我還開了一個玩笑。因為當時五十九歲的他,跟第二任太太剛生一個兒子,我說:「用台灣人的話來說,你六十歲還是一尾活龍啊。」「感恩啊,感恩啊,年紀越大愈懂得愛,愈能享受愛」,他破涕為笑,但笑中仍泛著淚水。

這句話是趣點。原本讓我想問、不知該如何問的婚姻問題,卻成為我們破冰的關鍵。

從這段訪談往事為例,我選擇在雙方熱身、彼此建立信任關係,比較不會有冒犯的感覺之後,才問對方私隱敏感的問題。

敏感問題該如何問?我想了解黎智英第一段婚姻失敗的原因,以及對他的影響,但是這個問題不能太直接,必須結合正向提問與站在他立場的同理心,去包裝調整問題。因此,我以他最在意的孩子切入、並表達我的關心:「當年第一段婚姻結束後,你的工作這麼忙,你有時間照顧孩子嗎?孩子該怎麼辦?」

敏感問題的第三個重點,就是不急著要對方回應,也不急著問下個問題,必須有停頓留白的時間,讓對方思考或是調整心情。每個人都是真實的人,都有自己的冰山底層,更有一塊不被理解的柔軟敏感之地,有時不說話也是一種回應,我們要練習聆聽沉默之聲,以他人為中心,去覺察神情、姿態,並用肯定的表情傳達支持之意。

等到對方想好、心情調整好,故事就會慢慢出現,聆聽者只要從中聽到趣點、轉點、痛點,從中再延伸問題,就能了解更多內容。

採訪黎智英已經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壹傳媒也經歷很大的變化,他甚至因為爭取香港自由而遭到中國政府關押,香港壹傳媒也面臨空前的經營壓力。變化之大,令人感慨。

我想起當時他告訴我,內心一直渴望跟父親對話。因為父親早逝,他從小離鄉背井去世界各地打拼,卻沒機會從父親身上得到更多鼓勵與肯定。他內心一直有個沒有答案的疑問,父親會怎麼看待這個兒子的成就?

「我希望他回來跟我說,你做對了。」黎智英告訴我。

現在回想起當年他語重心長的這句話,如果有機會再遇到這位內心柔軟、堅持自我的硬漢,在經歷這麼大的變局之後,我想再追問他:「經歷這麼大的人生變化,你認為父親會支持你,認為你做對了嗎?」#

(本文摘自:《精準提問:找到問題解方,培養創意思維、發揮專業影響力的16個提問心法》,漫遊者文化提供。)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