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蘋果日報》停運超過一年,多名管理層及編採人員被捕,至今仍然被還押。《蘋果》的停運某程度意味著香港擁有新聞自由的年代終結,但仍有一些人和機構未有因此而忘記,美國的「第一修正案博物館」(First Amendment Museum)最近舉行了一個網上展覽,展出最後一份《蘋果日報》的英譯版本,讓全世界了解《蘋果》是怎樣倒下。
隨著《蘋果》的倒下,香港的傳媒生態亦步入冰河時期,主流傳媒在《國安法》的「監察」下,一面倒唱好政府、唱好中國共產黨,即使仍有少數未被染紅的傳媒繼續掙扎,每一篇報道、每一隻字亦要如履薄冰,以免足及那條隱形的紅線。
《蘋果日報》創報初期雖然曾經被外界視為「煽、色、腥」,但同時亦牽起了香港報業的改革,而其支持民主的立場亦被視為不畏強權和爭取香港民主的一把重要聲音。
然而自《國安法》在2020年6月底實施後,國安處不但兩度搜查《蘋果》的編採辦大樓,更拘捕包括創辦人黎智英在內的多名高層,並且於去年6月底凍結壹傳媒旗下多間公司的資金,《蘋果日報》在資金被凍結無法繼續運作之下,最終宣布在2021年6月24日出版最後一份實體報紙後正式停刊。
最後一份《蘋果日報》頭版以「港人雨中痛別『我地撐蘋果』」為標題,內文講述了《蘋果》創報的歷史和多年來報道過的重大新聞。最後一份《蘋果》刊登了「給香港人的告別信」,形容報紙近年不斷遭到政府針對,更有人將記者的個人資料在網上公開。
雖然面對白色恐怖,但《蘋果》依然堅持到最後一刻,又表示對廣大讀者、廣告商和港人在26年來的支持,始終與《蘋果》同行的信念表示感謝。又指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已經知悉管理層停止營運《蘋果》的決定,對此表示「完全理解同事們的決定」。
《蘋果日報》在1995年創報,當時香港正值回歸前夕,《蘋果》的第一篇社論就指出,儘管未來並不明朗和充滿擔憂,但《蘋果》仍然選擇留低在這片稱之為家的土地,拒絕被恐懼壓倒。
而《蘋果》在1997年7月2日的頭版就以「香港信有明天」為題,表示仍然相信在《基本法》以及「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則下,香港的自由、文明和價值觀仍然可以得到保障,香港人可以享有繁榮穩定、人權和尊嚴。然而,「50年不變」的承諾在過去廿多年不斷變質,自由不單只不斷收窄,最後更令《蘋果》走上絕路。
《蘋果》的停運不單只令不少港人悲痛,同時成為世界各地所關注的事件,而且亦未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
美國第一修正案博物館現時就在網站內的虛擬展覽展出日後一份《蘋果日報》的A1英譯本,網站的展品簡介指出中共透過《國安法》賦予政府拘捕傳媒和教育等領域的批評者,導致《蘋果日報》的消失;亦令曾經獲得無國界記者頒發新聞自由獎的黎智英持續遭到拘禁。
第一修正案博物館的名字其實是源於美國的憲法《第一修正案》,這條憲法禁止美國國會制定任何妨礙和剝奪宗教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集會自由的法律,以保障美國人民的人權和自由。博物館成立至今舉辦過不少實體和虛擬展覽,展品大多與言論自由有關。
第一修正案博物館的實體展館前身是一所大宅,曾經由已故緬因州傳媒大亨Guy Gannett所其家族所擁有。Guy Gannett在1921年創立《波特蘭先驅報》(Portland Press Herald),一向支持新聞和言論自由的他曾經表示,報紙並非一項私人財產,而是一個涉及公眾利益的機構,反對任何人利用傳媒作為政治宣傳的目的。
Gannett家族在1920年代搬離大宅後,緬因州政府在1970年代收購大宅作為辦公室。直至2015底,Gannett家族再收購大宅,並且進行復修和翻新,作為第一修正案博物館的館址,以紀念Guy Gannett一生守護新聞和言論自由的精神。
不少港人都對第一修正案博物館舉行關於《蘋果日報》的展覽表示歡迎和感謝,有人認為顯示出香港的言論和新聞自由的價值觀正在背道而馳,亦有網民表示雖然《蘋果日報》已經停運超過一年,但仍然掛念著這份報紙。
曾經,香港是中國境內唯一能夠公開地紀念六四死難者的地方,然而隨著《國安法》的實施,許多民主派組織和傳媒機構已經陸續解散和停運,可以預期未來即使沒有了限聚令,香港亦未必會再出現大規模紀念六四的活動。沒有了監察政府的傳媒和聲音,香港被大陸同化將成為難以逆轉的命運,言論自由的喪鐘已經敲起。◇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