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李白《短歌行》

詩仙李白驚歎的「太極」歷經萬劫,追溯無極,宛若至廣至大的天地淵源,流淌億萬年的永生奧義,在世間生命的記憶之先昭現,若隱若現的玄機映照寰宇的瀚浩,運行天人歷史的神性秘密。人類無法用真實寫照的格式提供完整全息的玄思與哲理,卻每日每夜浸潤其中,日用而不知,日行而不覺。或許,對太極文化的精準描述更像是人類的癡想妄念,但是,本次華夏文明的傳承輝煌卻不可須臾脫離她,終於奠定出神傳文化延續至今,等待即將來臨的寰宇歸正時期。

歷經五千年的東方文明裏,卍字符與太極圖雙峰鼎立,成為人們了解到的中華神傳文化關鍵核心。隨著佛教從古印度輾轉流傳至中土大地,寓意「吉祥萬德,慈悲智慧」的卍字符,定型成為佛門的圖案體系之中。儘管有一些人仍然認為,中華史前之時早就有這個符號。而譽為「中華第一圖」的太極圖,作為「太極」奧義的象徵圖案,千古流傳至今,沉澱豐厚文化的基因,讓人們理解了甚麼是「道」,甚麼是「道家」,甚麼是「太極」,甚麼是「陰陽」。

溯源「太極」,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逍遙遊的莊子在《大宗師》篇裏讚歎說:「大道啊,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大道廣大精微,超越一切時空萬物,但我們也更無法從莊周肆意汪洋的上下文之中推測,玄妙的「太極」是超高維度時空的境界,還是運行陰陽法則的緣起?

《周易‧繫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這句話,有千萬疑團,都是很難解決的。我們可以羅列這些疑團:第一,「太極」之前有「易」這樣的東西,「太極」之後有「陰陽」這樣的東西,那麼「太極」在「易」與「陰陽」之間,可以讓我們悟到甚麼呢?第二,人們甚麼時候開始知道「太極」,先是認知了「陰陽」與「八卦」在先呢?還是先了解到「太極」呢?或者是先了解到「易」呢?我們知道,《周易》一書,基本的卜辭文本到經傳文本的規範,時間上歷經周朝初年至孔子時代,整個漫長的過程長達數百年,其中,「太極」從何時開始認知的呢?第三,《周禮》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周易》在易學的六十四卦系統中,是最後一個建立文本的,之前還有夏朝的《連山》與商朝的《歸藏》,他們的文本裏是否有「太極」理念?煙散的歷史留下痕跡還在讓我們尋尋覓覓。

可是,「太極」文化作為易學和易理的最重要源頭之一,不可能憑空而出,更非乘虛而來,當是上古之時早已有之。從甲骨文及其相關考古的發現、發掘和考證就看到,六十四卦易學道術系統早已經完備,卻不知如何起源。儘管對「太極」考古的實物材料逐漸顯現,也有待證實,而我們能夠期待的是,傳說不一定就等於猜測,畢竟煙散的歷史還是留下神蹟的餘韻,補充吾輩遐想的空間。

傳說不一定就等於猜測,畢竟煙散的歷史還是留下神蹟的餘韻,補充吾輩遐想的空間。(王嘉益/大紀元)
傳說不一定就等於猜測,畢竟煙散的歷史還是留下神蹟的餘韻,補充吾輩遐想的空間。(王嘉益/大紀元)

甚麼是神蹟?也許是天神給了一個可以預知未來的夢,也許是修真者證悟了大道,也許是天賦智慧給一位善人開創一種人間技能,當然,還有其它許許多多的也許。

西周末年,周幽王二年王都鎬京附近岐山地震,三條主要河流斷竭。伯陽父以陰陽之理,預言十年後周朝有亡國之象。結果,周幽王十一年,西周滅亡,周國東遷,開始東周歷史。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董因,用《周易》六十四卦泰卦,預測晉國公子重耳歸國得天時地利人和,必成霸業。果然,重耳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漢朝,京房自創易理,重新排序六十四卦,結合氣候音律,占卜多得驗證,即使他能夠預測自身會被誣陷而亡,也未曾退縮。

三國時,管輅能夠通過卜筮的方法,破罪案,治怪疾,辨禍福,知生死,明國運。《三國誌》記載他的斷易案例,成為後世易學經典。

南北朝北魏時期,關朗僅僅以一個卦,縱論天下數百年,明天意,盡人事,開六合,斷聖謀,易學奧妙,莫可揣測。

三國時期,南征北戰的諸葛亮在忙於鞍前馬後之餘,排出《馬前課》。唐朝初期,李淳風與袁天罡你來我往推出了《推背圖》。此二書,以六十四卦多種維度的「數、理、象、圖」之易學原理,推衍預言未來千年中華歷史進程,奇準無比。

以上有史有據的案例,從先秦到隋唐,歷經超出了整整一個千年,這也僅僅能夠排列出部份的易學成就和易學神蹟。神蹟奇事是出來了,而「太極」作為易學的文化關鍵核心,在如此漫長的時期,卻時隱若現,宛若神龍見首不見尾。

儘管其間有揚子雲以三才天地人換算兩儀陰陽,自鑄《太玄經》八十一首;有焦延壽再加六十四卦倍數,自編《易林》四千詩;有魏伯陽修行道術通真,自撰《周易參同契》三十五章。如是種種,也只見得「太玄」一詞最似「太極」,得其名莫能狀,有其號不能知。

或許正是漫長時間的文化演繹,逐步形成體系完整的文化鋪墊,那隱蔽在背後的主角才方便展露出自己神妙的真容。

時光流轉,興文德,重道學的大宋朝代開始了。

獨愛蓮的周敦頤,賞花賞出了心性修煉的至理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花的君子之風,搖曳著「明德洗心」的境界。他製作了僅有二百四十九字的《太極圖說》,一開始就說:「自無極而為太極,太極而生陽,動極而靜。」更重要的是附加了一張「太極圖」。畢竟,在大道範圍內的「太極」文化理念,同樣廣大精微,照樣彌綸天地,而周敦頤之說僅僅是一家之言。從此,長久世俗幾乎已遺忘的「太極」之理,終於以真實具象的形式露出面目,既指向著隱密的過去,又引導到可能的未來。

獨愛蓮的周敦頤,製作了僅有二百四十九字的《太極圖說》,更重要的是附加了一張「太極圖」。國畫《高潔》(正見網)
獨愛蓮的周敦頤,製作了僅有二百四十九字的《太極圖說》,更重要的是附加了一張「太極圖」。國畫《高潔》(正見網)

之所以有隱密的過去,完全可能是道家修煉一直就有「太極」之理,更有「太極」之圖,然而由於密傳單授的原則,千百年都沒有公開。理由可能在於,「太極」文化若要在世間凡俗之中公諸於世,需要的是文化歷史的鋪墊,人心道德的淬煉,機緣一到,天下方能幡然醒悟。從後來學者們的考證,不得不承認,周敦頤的《太極圖》確實與道家《太極先天圖》頗有淵源。不論如何,從此時開始,一直隱密流傳在道家各種修煉中的「太極」文化,開始以具象的形式展露,流布到人間。當然,隨之而來的重重疑問,逐步轉變成玄理智慧的探索,讓世俗人們開始走入到「理解太極、探索太極、體驗太極、實證太極」的文化歷程之中。這就是「太極文化」將如何引導到未來文化歷史長河之中的理路吧。周敦頤的開拓之功不可磨滅。

在道家修行道場的終南山下,石破天驚地蹦出來《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脫口而成這四句的大哲張載,不是隱修的道士,而是個入世的儒家精研者,他的擔當如威嚴猛士,他的志氣如沖天豪邁,但是對「太極」也只是簡簡單單地歎道:「一物而兩體,其太極之謂歟。」更何況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高德大賢,皓首窮經,又怎能夠參透得了,又怎能夠通識得到呢?

倒是安樂窩有一位「德氣粹然」的太平隱士,他吟詠著詩句:

安樂窩中快活人,
閑來四物幸相親。
一編詩逸收花月,
一部書嚴驚鬼神。
一炷香清沖宇泰,
一罇酒美湛天真。
太平自慶何多也,
唯願君王萬壽春。

——邵雍《安樂窩中四長吟》

這位隱士的名字叫做邵雍。他的閒適逍遙往來於王侯百姓之間,他的智慧誠明穿越古今時空之中,他通達天人之學,沒有完全把知識當作一種外在的純粹思維辯解理路。因為他為他發現的易學「先天學」定位成「心法」,並說「故圖皆自中起,萬化萬事生乎心也」。而這個「先天學」所指的圖,那就是邵雍創悟到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他還說:「太極不動,性也。發則神,神則數,數則象,象則器,器之變復歸於神也。」邵雍深深體悟到,「太極」運動起來,有如神性的變化,貫穿易理內外。「先天學」的模式,基本在邵雍著作裏獲得成型的道術架構。這個架構裏完備了從物理之學到性命之學的貫通,也在具體操作和衍化運算的實踐中得到驗證,這就是《皇極經世》書的誕生。而這個誕生為一個更高的大道法理的傳出,奠定了人們能夠從道術層面的文化認知,並為未來能夠實證,能夠修行的神傳文化鋪墊成完整的道路。大道至簡至易,很簡單地一看,《先天六十四卦圖》是最接近正統太極圖的外在形制,儘管這個圖只能說是太極圖的外圍卦符系統的表達而已。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正如邵雍說的那句話「圖皆自中起」,這圖的中心不該再是虛無空白,正中就應該有甚麼樣子了。不是嗎?正統的太極圖呼之欲出。

完整的歷史鋪墊,需要數千年的文化實踐,需要不斷地在各種各樣世俗角度和道場層次的智慧探索,以至讓人們體系性地了解到易學的廣大精微而又變化無窮,神秘莫測而又真實靈驗,有步驟地指向中華文化的其中一個巔峰標識邁進,那就是「太極」文化的直接出場。

白雲深處復閒行,
鐵笛橫吹嶂有聲。
樵子尋余尋不得,
化為奇石古先生。

——張三丰《遊峩眉小雷門》

一位吟唱仙詩的「邋遢」道士跳入眼簾,他身形高大偉岸,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傳聞他有時數月不吃不喝,有時能夠一日千里遠在異鄉,他為赤膽仁義凡人書寫傳記,他與蓬萊仙島諸仙吟唱詩詞,他率領門徒披荊斬棘造草廬於武當山,他始創太極密傳心法,興修行於大明朝。太極文化不再是易算卜卦的玄虛背影,不再是易理法則的玄學辯解,陰陽變化的圓容無礙,心性道德的返本歸真,神化於萬物宇宙,運轉在靈識人體,玄機輪轉不息,映照天地蒼穹,這就是張三丰真人賜給人世間的「太極」神傳文化。

張三丰自畫像,原像保存在明代李文忠公家藏文物第十種材料內,後被人發現,保存至今。(公有領域)
張三丰自畫像,原像保存在明代李文忠公家藏文物第十種材料內,後被人發現,保存至今。(公有領域)

歷經數千年華夏文明的造化,演繹無數的神蹟故事,體悟無盡的道術文化,行走天地,點點滴滴,鍛造至今,終至奠定出「中華第一圖」——太極圖。

現在蔽於現代文化迷霧裏的我們又如何感歎天地萬物的造化,又如何辨識為何有這樣的「太極」文化深入到我們文明的神傳文化基因裏呢?就像同樣出現的卍字符文化一樣,「太極」文化恰與之並行廣播,他們為現在的社會和文明啟悟著人們如何面對正在發生的一切呢?這答案也會包含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因緣所在吧。

註:
1.唐朝李白《短歌行》,出自《全唐詩》卷一六四。
2.北宋邵雍《安樂窩中四長吟》,出自《伊川擊壤集》卷九。
3.元明張三丰《遊峩眉小雷門》,出自《張三丰先生全集‧雲水集》。#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