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療法是近年治療癌症的新選擇,特別是對於那些無法透過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更具有重要性。然而,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生物指標來預測免疫療法對肝癌的治療效果。台北榮民總醫院(台北榮總)最新研究發現,糞便中的細菌可望作為評估肝癌免疫療法成效的生物標記。
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領導的肝癌團隊,自2018年起對接受免疫治療的41位肝癌患者,在其治療前收集糞便樣本,並與17位健康民眾的糞便樣本,進行腸道微菌叢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比較分析,後續另以33位肝癌患者的糞便樣本做分析驗證。
黃怡翔表示,研究結果發現肝癌患者糞便以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細菌為主。其中,對免疫療法無反應者,糞便以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9,擬桿菌門)為主;相反對免疫療法有良好反應者,則以毛梭菌(Lachnoclostridium,厚壁菌門)與韋榮氏球菌(Veillonella,厚壁菌門)為主。同時,毛梭菌的豐富程度也與患者糞便中的次級膽酸濃度有顯著的相關性。
研究發現,腸道有好菌相的肝癌患者,接受免疫療法反應較好,死亡風險下降約70%。根據統計預測:糞便中有較多毛梭菌但較少普雷沃氏菌的患者,其存活率的中位數可達22.8個月,是最佳情況。
黃怡翔指出,人類的腸道系統內共生著數以兆計的腸道細菌,與人體的營養、代謝、免疫等機能息息相關。不只是肝癌,也有研究指出腸道微菌叢能調節黑色素瘤、部分肺癌和腎臟癌對於免疫治療的反應。
此項領先全球的肝癌免疫療法與腸道細菌研究,榮獲今年歐洲肝病醫學會年會肝癌類別的最佳研究,並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癌症免疫療法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沛璋表示,這項研究成果有助於臨床醫師以非侵入性的方式預測肝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療後的腫瘤反應及存活預後,進而提供病患更適切的治療模式以對抗肝癌,降低肝癌的死亡率。@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