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全球第二最多人罹患的癌症,每年約有180萬人死於此病。在本港,肺癌更是頭號癌症殺手,每年有逾4,000宗新症。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莫樹錦教授與國際肺癌專家團隊早前針對帶有「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變異」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進行一項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發現不論病人是否存在腦轉移,第三代ALK抑制劑「Lorlatinib」具潛力成為一線治療方案。

肺癌患者中,有接近八成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當中有百分之五屬ALK陽性個案。肺癌轉移至腦部十分常見,當中帶有ALK或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變異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風險最高,超過一半會出現腦轉移。

中大莫樹錦教授主導的該項研究由全球多間癌症中心和醫學院合作開展,共招募296名ALK陽性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一項開放標籤、隨機對照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患者均從未接受腦轉移相關治療。患者被隨機分配接受口服Lorlatinib(每日一次100毫克)或口服Crizotinib(每日兩次250毫克)治療,並定期進行腫瘤評估,包括每八周一次的磁力共振影像掃瞄及定期匯報病人的狀況。

結果顯示,新標靶藥Lorlatinib比第一代標靶藥Crizotinib在管理腫瘤進展及減慢腦轉移兩方面的表現都較優勝。不論患者在接受臨床治療前是否患有腦轉移,Lorlatinib的12個月無惡化存活期比率均比Crizotinib高。

新標靶藥Lorlatinib比第一代標靶藥Crizotinib在管理腫瘤進展及減慢腦轉移兩方面的表現都較優勝。(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提供)
新標靶藥Lorlatinib比第一代標靶藥Crizotinib在管理腫瘤進展及減慢腦轉移兩方面的表現都較優勝。(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提供)

另一方面,Lorlatinib大幅減慢癌細胞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的時間,限制腫瘤擴散至腦部。服用新藥的患者當中,一半的中樞神經系統不良事件在沒有干預措施或調整劑量的情況下得以解決。研究結果已於國際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發表。

莫樹錦教授指出,要阻止或減慢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癌細胞轉移至腦部是一大挑戰。「我們很高興證實第三代 ALK 抑制劑Lorlatinib具治療潛力,並成為新的臨床建議,讓患者受惠。」他透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和歐盟委員會已相繼批准使用Lorlatinib作為轉移性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藥物。@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