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共態度強硬,多次威脅不惜使用武力統一台灣,但分析人士認為,對北京來說,全面入侵台灣仍是一個相當危險的嘗試。

周三(8月10日),《外交政策》副主編詹姆斯‧帕爾默(James Palmer)撰寫專文(超連結)分析說,儘管北京一直文攻武嚇,但有幾個因素導致中共難以入侵台灣。

帕爾默認為,第一個原因是,中共若真的入侵台灣,即使沒有美國的直接干預,也不保證能成功。

他指出,中共政權「已43年沒有打過一場真正的戰爭了;儘管它在軍事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沒有機會測試其理論或技術」。

文中寫道,儘管北京一直聲稱侵台可快速致勝,但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兩棲攻擊,而台灣部隊為此已進行了數十年的準備。

2022年8月10日,台灣金門群島的烈嶼,遠處可見中國廈門市的天際線。其海岸布設了防登陸工事,該島距離中國海岸僅3.2公里。(SAM YEH/AFP via Getty Images)
2022年8月10日,台灣金門群島的烈嶼,遠處可見中國廈門市的天際線。其海岸布設了防登陸工事,該島距離中國海岸僅3.2公里。(SAM YEH/AFP via Getty Images)

第二個原因是入侵的地緣政治風險。其中,最重要的是可能與美國發生全面戰爭。

帕爾默表示,雖然中共軍方的部份人士認為,入侵台灣可展現中共軍隊的意志,並將美國趕出亞太地區,但是,北京並不願意冒險與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交戰。

撇開美國不談,入侵台灣也會毀壞中共自稱是和平大國的說法,並進一步使北京與東京關係破裂。

帕爾默指出,日本與台灣有著緊密的聯繫,且至少在一開始,入侵台灣不可能像鎮壓西藏或新疆那樣,中共得以掩蓋其暴行;如果真的侵台,大量中共軍隊的侵略畫面將展現在全世界眼前。

「即使中國(中共)切斷了台灣的互聯網,該島也有足夠的高科技技術來傳播戰爭或佔領的畫面。」帕爾默表示,這將嚴重損害北京的聲譽。

此外,入侵台灣也可能導致中國經濟衰退。帕爾默指出,中國南方的經濟與台灣的供應商和資本糾纏在一起,這將被戰爭摧毀。

「台積電(TSMC)等科技公司已為其工廠制定了焦土計劃,一旦發生入侵,人才將儘可能地逃離」,帕爾默寫道,「西方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施加的金融制裁也引起了北京的擔憂。」

2022年7月28日,林肯號航母(CVN 72)在環太平洋(RIMPAC)軍演期間正在編隊航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海上演習,今年共有26個國家、38艘艦艇、3艘潛艇、30餘個無人系統、約170架飛機和25,000名人員參加。(美國國防部網站)
2022年7月28日,林肯號航母(CVN 72)在環太平洋(RIMPAC)軍演期間正在編隊航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海上演習,今年共有26個國家、38艘艦艇、3艘潛艇、30餘個無人系統、約170架飛機和25,000名人員參加。(美國國防部網站)

第三個原因,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則是侵台對中共高層的巨大政治風險。

帕爾默表示,很少有大規模抗議和群眾憤怒能對抗中共廣泛的控制系統。然而,侵台失敗所帶來的屈辱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他表示,中共當局成功使許多民眾相信「統一台灣是正當且不可避免的,且武統相當容易」。這激起了民眾的民族主義熱情,同時也放大了失敗的風險。

帕爾默認為,基於上述原因,中共希望不通過戰爭達成統一。然而,他認為這只是中共的幻想。

「僅有2%的台灣人只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帕爾默指出,這個數字比10年前的25%下降許多。這要歸因於世代交替,以及北京的軍事威脅與人權迫害。

「大多數台灣民眾對中共持負面看法,而北京對香港自由法治的破壞,更使『一國兩制』成為一個笑話。」他寫道。

帕爾默表示,中共高層很可能認為,它可以通過脅迫和顛覆來迫使台灣投降。

「中共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與台灣的團體建立聯繫,從曾經執政的國民黨到有組織的犯罪行動。」帕爾默認為,中共也對美國崩潰的可能性持觀望態度,這將使台灣失去主要的保護者。#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