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月的香港書展是亞洲最大型的書展之一,但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多間香港本地的書商被拒參展,「紅線」處處,言論自由岌岌可危。兩年來許多學者、作家、評書人移民海外,以舉辦研討會、書展等方式,繼續為自由發聲。
在地球的另一端的加拿大多倫多,今年7月3日至4日舉辦首屆香港人書展及文創市集,秉持著「遍地開花」的精神延續香港文化。活動發起人錢志健(Edward Chin)表示,這一模式相信會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散居世界的港人承傳本港文化的方式,「承傳正體字、廣東話,我認為這是我們的使命!」
迷你書展意義重大
首屆「世界香港論壇」(World Hong Kong Forum)的延伸活動——「香港人書展」在多倫多萬錦市啟動,一間有機產品店免費借出場地,展出來自四間獨立書商提供的圖書,囊括香港社會學、政治經濟類書籍、香港情懷繪本、兒童廣東話教材等,以中文圖書為主。
書展場地負責人Mavis描述:「那兩天真的好多人,好多移民加國的港人來幫襯,店內都站不下,高峰期都在店外輪候進來。」雖然籌辦活動很疲累,但她感到十分值得,尤其是看到那麼多香港人前來支持,對她來說更是一種鼓舞。
Edward Chin認為書展雖然「迷你」,但有很多質量高的書籍與大家分享,最受歡迎的一本當屬壹傳媒前董事Mark Clifford於今年二月出版的《Today Hong Kong, Tomorrow the World》,這本書以「今日香港,明日世界」為題,講述中共對香港的打壓,箝制港人自由,以17個章節憶述香港的情況。這本書在當下的政治環境中,已不能在香港出版發行,他對此感到惋惜。他感嘆:「過去這兩年《港區國安法》實施之後,很多的書都不能在香港書展出現,也有出版人或者寫手,現在正被告違反《港區國安法》,我們辦這個書展,希望多些海外的香港人可以關注香港的事情,這是一個政治對衝和一個文化的對衝。」
舉辦書展選場地不易 海外港人如水再聚
負責活動聯絡的Fiona Wong講述舉辦書展遭遇的阻礙,她提及,首次申請的場地因價格與溝通的問題而擱置,於是找到了另一個場地。原本負責人欣然答應借場,但得知要辦書展後,場地的管理公司提出要對展出的每一本書進行審查,她認為這一做法違背了言論自由的原則,唯有放棄這一場地。最後幸由一間支持他們的小店願意免費借出場地,令書展和文創市集順利如期舉行。
她介紹,今次參展的書商以經營港台出版書籍為主,包括紮根加拿大超過20年的書商Mediarich Books、主力經營香港兒童類書籍的Book Treasures,以及兩間新開的網上書店想點(Think Spot)與和光書店(Wo4 Gwong1)。她觀察到,書展的現場吸引了不少移民加國的港人參與,這令她看到了希望:「其實我對海外香港人辦書展很有信心,可以真的做得有聲有色。大家不要用以前香港書展的一個框框去想,因為現在其實我們要『be water』(像水一樣變通),已經是用另外一個方式繼續前行。」
希冀自建出版社 自主承印發行香港書籍
面對中共箝制言論自由「紅線」步步逼近,Edward對此感到擔憂,他本人原本今年也有一本書要在香港出版,但由於位於香港的出版社面臨《港區國安法》的審查問題,或不再可能在港出版。這讓Edward意識到必須加快海外港人建立自己的出版社的步伐,需要擁有屬於自己的印刷廠,可以做到獨立發行實體書。Fiona同意他的觀點,她認為雖然現在網絡發達,一則新聞出來後網絡可以很快傳播和評論,但是實體書的角色是網絡和電視節目無法替代的,出版的書籍背後需要做很多的研究和考證工夫,講求嚴謹,這都是實體書可以流傳作為歷史見證的可貴之處。
談及在海外出版的困難,Edward和Fiona都談到了成本問題,無論選擇在歐美本地出版還是台灣出版,都要面對高昂的成本。Edward講述:「印刷成本方面在歐美是很高的,若在台灣出版,就面臨著運費高的問題。」他還提到,香港人寫的書在台灣找發行,需要用到台灣的編輯,雖然港台均使用正體字,但很多詞彙的用法不同,語法不同,要在台灣找到合適的編輯很難。面對重重困難,Edward還是覺得需要儘快建立起自己的出版單位,找到合適的印刷廠,將香港人的思想、文化、歷史透過書籍的形式延續下去
參考北美「香港節」模式 加入嘉年華元素吸引當地主流人士
今次在多倫多舉辦的首屆香港人書展及文創市集,展出與香港文化有關的手工藝品、插畫,還有以港產片、港式諺語為意念設計的T恤,亦有一些港式口味的美味小食與大家分享。到訪的客人不只前往選書,還可支持本土創意文化。Fiona提及,有些帶有港英殖民地色彩的紀念品在香港已經不能出售,港府有意「去殖化」,但歷史的真實不會抹去,唯有在海外延伸,透過這些文創產品給大家認識到香港的歷史。
Fiona認為今次在多倫多舉辦的活動較為小型,不如北美三藩市苗必達市(Milpitas)7月2日舉辦的「香港節」(Hong Kong Carnival)那麼盛大,短短一日吸引了約6,500人參加。她曾與三藩市香港節的負責人交流,十分欣賞他們舉辦活動可以吸引到當地社會的主流人士參加,一些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人、甚至西人也會前去支持,當地主流的電視台都前去採訪。
Fiona說:「三藩市的活動用了一種嘉年華的形式去做『香港節』,好多美食、好多人玩,正是加入這些歡欣的元素,可以吸引到主流的人去了解香港的文化。」她覺得這同樣是值得借鏡的模式,未來再舉辦相關活動,都值得嘗試做得更大,不只是港人「圍爐取暖」。◇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