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2.5%,食品價格與非食品價格漲幅均擴大。深圳、東莞用工旺季夏季遇冷,時薪陡降至10元左右。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最新報告指出,2022年下半年中國就業壓力仍大,消費需求難以提振。經濟學者揭示中國就業壓力背後的產業鏈危機。

CPI年增2.5% 創近2年新高 物價漲幅擴大

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今年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2.5%,較上月增加0.4個百分點,創下2020年8月以來新高;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6.1%,漲幅較5月下降0.3個百分點,連續8個月下降。 

根據統計數字,整體食品價格上漲2.9%,漲幅比5月擴大0.6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0.51個百分點。

其中,糧食、食用植物油、雞蛋和蔬菜價格漲幅在3.2%到6.6%之間;水果價格上漲19.0%。

非食品價格上漲2.5%,漲幅比5月擴大0.4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2.01個百分點。

其中,汽油和柴油價格分別上漲33.4%和36.3%,機票價格上漲28.1%,漲幅均擴大;教育服務和醫療服務價格分別上漲2.5%和0.9%,漲幅與5月相同。

深圳東莞用工旺季遇冷 時薪陡降至10元左右

財新網報道,夏季是珠三角地區普工用工旺季。每年7月,江西、湖南、貴州、廣西等地數以萬計的學生流入東莞、深圳,成為各製造企業生產線上重要勞力。

但今年東莞、深圳用工旺季遇冷;暑假工、臨時工時薪陡降至10元左右。學生工工價低,農民工日子也不好過。隨着學生工湧入,社會工的時薪同樣下降至11元~12元。

東莞東城某企業一員工表示,2021年學生工是來多少招多少,14元/小時。門衛介紹一個還有200元提成。今年廠裏沒甚麼訂單,一個都不招。

有東莞「招工一條街」之稱的厚街東明路,今夏更是格外冷清。往年,長不過千米的道路兩旁,常有臨時搭建的招工點攬人。如今,數家勞務中介大門緊閉,快餐店、百貨店白天也門可羅雀。

疫情影響下,珠三角地區製造業普遍遭遇需求萎縮、原材料上漲、物流受阻等挑戰。東莞一季度進出口下降0.6%,紡織業、消費品製造業、電子製造業等企業首當其衝。多名東莞勞務中介均表示,其對接的企業用工需求較往年同期下降30%—40%。

據報道,越來越多職校生升學而非就業,加之宏觀環境波動,企業人才培養的長期意願降低,更傾向視學生為臨時勞動力而非技術人才儲備資源。而低待遇、低含金量、低對口度的實習環境,又加劇職校生「逃離工廠」的傾向。如今,產業工人高流動率已成中國工廠的共通問題。

官方智庫:中國下半年就業難 收入恐降 消費難振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官網7月4日及5日先後發表題為《2022年5月消費狀況分析與展望》和《2022年5月份外貿形勢分析與展望》的報告。報告指,2022年下半年中國國內就業壓力仍大,導致民眾擔憂收入可能下降,將進而使得消費性需求大規模成長的可能性不高。

7月5日發表的報告提到,從5月份數據來看,中國進口逐月相比仍處於低檔,明顯低於出口的恢復速度,反映生產驅動和消費驅動的進口需求均面臨較大障礙。

報告分析,一方面當前中國加工貿易受疫情影響較大,企業中間品進口仍處於低檔;另一方面,疫情對就業的負面影響可能維持一段時間,下半年失業率可能仍處於高檔,人民收入上升的難度較大,這都將使得國內消費性需求下降,對進口形成較大壓力。

7月4日發表的報告也指出,中國5月份的就業數據表現出2大特點:一是疫情推升大城市失業率,二是畢業季帶來青年失業率繼續上升。

報告說,中國整體失業率5月份已開始下降,但31個大城市失業率卻不降反增,原因有二。一是疫情對大城市企業的影響更強,湧入大城市的初創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受挫嚴重,就業帶動力量下降;二是這波疫情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地,尤其是上海作為經濟重鎮在疫情中受到影響,就業吸納能力下降。

報告認為,2022年中國大學院校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企業招聘需求卻因為疫情衝擊縮小,供需差距持續擴大。到7、8月畢業生正式離校,季節性失業還會上升,失業率還可能再創新高。 

中國高失業率背後:產業鏈外移

中國高失業率的背後,是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美國特朗普政府連續加徵25%至15%關稅所造成產業外移的影響。

2018年7月6日,美國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徵收25%的額外關稅;同年8月23日,對16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2019年5月5日,對價值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2019年9月1日,對餘下3,000億美元的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徵收15%的關稅。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7月1日對大紀元表示,特朗普總統所主導的中美貿易戰、關稅戰,確實對中共的打擊非常之大,實際上已經加速了產業鏈的外移。

大陸經濟學者2022年6月初撰文分析,2008年金融危機後,因成本要素驅動,產業鏈即開始向東南亞國家轉移。2018年,因中美貿易摩擦,企業為了分散風險,採取「中國+1」的多元化戰略,全球布局。2020年,疫情爆發,產業鏈進一步分散。

文章分析,除了產業鏈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問題突出,核心技術、關鍵材料、高端設備的對外依存度較高之外,無論是貿易摩擦也好,疫情擾動也罷,中國產業鏈最大的危機在於,由於種種原因,跨國企業們萌生了準備「B計劃」的想法,並且有機會進行檢驗,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一點一點的搬到世界各國。最可怕的是,經過檢驗後,發現真的可行。

文章警告,產業鏈的過多和過快外移,可能導致中國產業空心化。無論是高、中、低端任一環的產業轉移,對於中國日益增大的就業壓力與瀕臨絕境的中小微企業,都是雪上加霜。@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