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零食零售商「優之良品」本周二宣布全線結業。其發言人稱,因疫情封關,大量遊客流失,令公司虧蝕無法營運,不過不排除日後恢復營業。但有不少網民指出,自從「優之良品」專攻自由行旅客後,就少再光顧;亦有意見認為,問題為其產品未夠後起的同類競爭對手多元化。
在傳出「優之良品」結業的周一,網民表達的意見不少反映「優之良品」的客路轉變後,已開始不受香港人歡迎。有人表示「好耐無幫襯」,亦有網民分別分享「早幾年入去睇下有咩啱,結果冇嘢啱,又或者太貴,執咗真係冇咩感覺」、「由佢主攻大陸客,越賣越貴,就冇幫襯過,應該有十幾年,所以我唔care(不在乎)」、「佢未做自由行生意時,我個個月出糧都去入貨,後期做遊客生意後,貴得嚟賣嘅嘢完全唔啱食」、「以前還可以,點知越賣越貴,又唔好食,貨品單一,毫無新意,被市場淘汰正常」。
「優之良品」售賣零食和涼果。1993年在香港開業後,以當年比較少見的店內試食吸引顧客,並引入已剝殼的包裝栗子、即食的磯燒元貝、獨立包裝的鴨舌等,成為香港80、90後的童年集體回憶。
《文匯報》引述從事多年零食及百貨工作的業界人士說,「優之良品」主力售賣鴨舌及栗子等深受大陸及台灣旅客歡迎的食品,但不合香港人口味,售價也偏貴;亦透露其經營成本如租金、人工等佔營業額七成,餘下三成利潤,低於同類公司至少五成的水平。
全盛時期分店遍布海內外
翻查資料,「優之良品」在2003年底於香港有96間分店,當年更打算擴張,在西鐵沿線開5間,及於機場開2間大型分店。全盛時期海外約有150間加盟分店,遍布亞洲、歐洲、美洲。2004年的一項市場調查顯示,「優之良品」為該年2月本港廣告開支第一的公司,當時投放1,778萬賣廣告,比麥當勞更多。之後「優之良品」曾傳出售賣的食物有安全問題,例如防腐劑超標、售賣標示未過期但發霉的豬肉乾。
在轉攻大陸遊客後,「優之良品」定價亦不再親民。2014年《壹週刊》曾經發現,每包重400克的磯燒雞翼,賣800元2包,機場客運大樓分店大包裝的磯燒元貝同芒果乾,賣500元2包,被當時報道形容為「搶錢」。
近年,隨著其它連鎖零食店加入市場,「優之良品」開始沒落。2017至2018年3月的財政年度,佔休閒食品零售市場份額,推算排第三,「759阿信屋」、「優品360°」排於其前。當時《蘋果日報》報道,單以「759阿信屋」估計已佔去近四成市場份額,「優品360°」佔約兩成,「優之良品」只有7.2%。至日前全線結業時,只剩下4間分店。
「優之良品」疫情期間無轉型
資深傳媒人梁家權在網台《D100》的節目中指,他自小喜歡零食,以往亦寫過不少關於零食的文章,他覺得「優之良品」貨品的選擇「脫離本土」,寧願去老牌的涼果店。在自由行的黃金年代,他光顧該店時覺得店員「好似唔係好歡迎」,估計是因為消費沒有自由行那麼多,又試過買小量東西但等候良久,最後放棄。他觀察到其它有賣零食的店舖,如「優品360°」、「大生」、「759阿信屋」等,亦同時售賣糧油等生活用品。過去2年疫情市道不好,市民計較消費,不會再花費到零食上。
另一資深傳媒人李錦洪在同一節目中分析,「優之良品」以往成功之處,在於將傳統的涼果集團化經營、大量入貨,改善包裝生產,針對自由行遊客「價廉、量多、選擇多」,成功將「口立濕」轉型。但過去2年「優之良品」並不如其它零食店般,開拓其它貨源和品種。
邵家輝:零售業要「識轉身」
批發及零售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輝在《星島日報》訪問中表示,2年疫情期間香港幾乎無遊客。按過往零售業數據,三分一為遊客消費,其餘為本地人,故部份零售業,尤其做遊客生意的,處境非常嚴峻。他指出此類業者要「識轉身(懂得轉型)」,例如轉售檔次較低產品,或網上銷售。@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