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端午,《南華早報》有篇文章,標題說「戳穿端午節神話:為甚麼粽子比你所想的更古老(A Dragon Boat Festival myth busted: why sticky rice dumplings could be older than you think)」,我以為作者考證端午節歷史真相,點進去一看,內容竟錯漏百出。起一聳動的標題,到頭來只為介紹食物,又何必呢?
隨便講一兩個問題吧。文章說五月初五「是夏至(marks the summer solstice)」,其實只要看看日曆,已知道大錯特錯,例如今年夏至在五月廿三,即6月21日,不是端午。
作者又說吃粽的傳統很古老,在屈原出生前已存在。但以我所知,有關粽子最早的文獻紀錄,到晉代才出現,見周處《風土記》,當時粽子又叫「角黍」。若只考慮文獻實證,結論恰恰跟《南早》該文的標題相反——粽子的歷史是遠比我們所想的短。
關於端午節,不妨講幾個可能令你意外的points:
一、把吃粽子風俗寫下來的人,是「除三害」(三害即猛虎、蛟龍和年少時是惡霸的周處)故事中的晉人周處。周處浪子回頭後,發奮做人,更寫了一本《風土記》,成為後世考證節日來源的必讀文獻,其中說:「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又說「以菰葉裹黏米煮熟,謂之角黍。」有些版本的《風土記》也提及「粽」這名字。
由此可知兩件事:一是當初晉人吃的粽子,叫「鶩角黍」;二是「端午」的「端」解作「始」。那麼「午」是甚麼呢?黃曆五月,地支必然是午,故午月即黃曆五月。「端午」即五月之始,詞構如「初春」、「仲夏」之類。然而周處隻字未提屈原。
二、歷史上第一個將屈原之死,跟端午和粽子相提並論的人,叫吳均,他在屈原死後差不多750年才出世,比周處更晚。吳均是南朝人,寫過一本《續齊諧記》——「齊諧」二字出於莊子,表示「志怪」的書,光憑「續齊諧記」這書名,已知道是小說了。吳均在書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這就是「端午紀念屈原」的由來。
吳均與屈原相隔的時空,像金庸與忽必烈那麼遠,而《續齊諧記》這本書,書名已兜口兜面告訴你,性質其實跟《神鵰俠侶》差不多,一樣都是小說。若大家相信端午節跟屈原有關,其實也可相信蒙古有個國師叫金輪法王,被楊過以黯然銷魂掌擊斃。
三、粽子其實象徵天地混沌未分的樣子(即宇宙大爆炸時的「奇點」?)。據《風土記》說,菰葉裹黏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粽子用黏米,原來是象徵萬物膠著,混沌不明的狀況。從這角度看,吃粽子豈非等於吃下「太極」?為甚麼端午節要做這種古怪儀式呢?以下是我的推測。
古人向來相信五月五日有「惡氣」、「邪氣」。要辟邪的話,漢代的人往往用朱索和五色印裝飾門戶;到了晉代,也許就覺得要把一個「宇宙」吞進肚裏,才足以消滅邪氣吧。由此可見,端午吃粽可能帶有古代「魔法」的痕跡,並非我們想像中那麼單純。
四、龍舟源於迎神,與屈原無關,迎的那個神,叫「伍君」。據東漢邯鄲淳《曹娥碑》所載,上虞縣有個叫曹盱的巫師,「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即隨音樂起舞,討神明歡心),於漢安帝二年五月,「時迎伍君」,逆濤而上,不幸淹死,未幾曹盱的女兒曹娥傷心欲絕,投江而死。五日後,曹娥的屍體終浮出水面,居然抱著父屍。
既說五月五日有邪氣,那麼除了飾門戶(或後來的吃粽子),自然也要祭神祈福。從儀式角度看,江上迎神、家中吃粽,根本是一條龍的祈禳程序,與任何人的自殺都無關。有人認為「伍君」是伍子胥(見《荊楚歲時記》),我覺得只是基於那個「伍」字(是子胥的氏)而穿鑿附會而已——古人真正要拜的神,是午月(即五月)的神,並非伍子胥。
現在不妨回過頭來想一想,為甚麼吳均會把屈原扯進端午節的水中?我推測,他應該是受到孝女曹娥投江的故事啟發,聯想到忠臣屈原也是投江,再別出心裁牽合粽子習俗,才杜撰出一個「平行世界」另類歷史來。吳均的寫作手法,其實跟現代網絡的內容農場一樣,但他似乎較有良心,因為那書名已擺明提醒讀者:書中寫的是寓言、傳說,不是信史。
Johnny Depp贏官司後,在聲明上拋下一句出自Seneca的拉丁文:Veritas numquam perit,意即「真理不亡」。但真理不亡,也不代表真理昭彰。就連端午節起源這類人畜無害的真相,中國人也不求甚解,更何況是中共33年前屠殺國民血洗京城的真相呢?今時今日,如果你跟大陸青年說,6月4日是「伍子胥節」,大家要點蠟燭吃饅頭,紀念被奸臣害死的伍子胥,恐怕相信的也大有人在。◇(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馮睎乾,作家,在多家媒體任專欄作家。www.patreon.com/sefirot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