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疫情持續放緩,惟元朗牡丹金閣尚品火鍋涮涮鍋感染群組個案持續上升,至今累計共12人確診。有專家稱該食肆須停業一周,同時呼籲當局要求食客在進入食肆前必須出示快速檢測陰性證明。稻苗飲食專業學會榮譽會長黃傑龍今日(10日)直言,有關建議不切實際,表示目前只有一間食肆爆發群組感染,而且最近數天累積確診總數逾千,該食肆錄12宗個案僅佔當中的1%,強調食肆個案會被廣泛報道,「只是因為餐飲業防疫措施做得最足夠。」

個別專家要求收緊 當局僅稱視乎個案而定

對於當局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之後出現首個感染群組,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醫生昨日認為,該食肆須停業一周,直至感染個案沒有增加才能重開。他又表示,隨著食肆出現感染群組個案,脫口罩的活動都有感染風險,故此建議當局考慮在脫口罩的食肆及表列處所,要求進出人士必須出示快速檢測的陰性證明。

衛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在昨日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及食肆停業標準時,未有正面回應,僅稱當局需視乎個案傳播模式、人數、座位、染疫人士發病情況,決定餐廳能否營業。

業界強調飲食業防疫措施做得最足夠

黃傑龍今日接受香港電台節目訪問時,直言有關建議不切實際。他指,隨著當局放寬措施,食肆已運作近3周,市面回復暢旺,仍僅一間食肆被公告有感染群組,質疑「有甚麽需要去收緊?」

他解釋說,假如有關感染群組在過往準則中出現,情況或許是很嚴重,當局要求停業亦較合理,「例如在比例上,新增感染個案共18宗,當中12宗來自該食肆,反映主要因為一間食肆導致疫情,食肆停業期望能令疫情緩和。」

不過,黃傑龍亦指出,現時每日新增確診個案達200至300宗,數天累積總共一千多宗,而該食肆在多日累積下僅錄得12宗個案,約佔整體1%左右,坦言「另外99%(感染個案)可在任何地方發生,例如地鐵、超級市場還是甚麽地方(受到感染),沒有人能知道,當局也沒對外公布。」

他更表明,食肆較易讓人得悉源頭個案,因為食肆一直嚴格執行「安心出行」及「疫苗通行證」,「所以那間食肆會被頻密報道,只是因為餐飲業防疫措施做得最足夠」,認為食肆可以在防疫措施上配合,但不須要停業。

客進出食肆快測構成成本問題 估計當局不會採納

至於專家建議食客在進出食肆時必須出示快速檢測陰性證明,黃傑龍重申有關措施不切實際,強調不只是對食肆影響難以想像,對於全港市民影響同樣很大,等同是將當局早前為期3天的「全民自願快速檢測行動」變得常態化以及強制性。

他舉例,措施會對市民構成成本問題,「例如市民日常到快餐店用膳,本來想要在十數分鐘內吃完,假如事前要做快測才能進入,就要用上更多時間;現在不是光顧高級餐廳去吃3小時、一千元的大餐。」他又提到,縱使現時快速檢測工具價格較平,「亦要動輒半個飯盒價錢,對於一般普羅大眾實在不切實際」。

黃傑龍認為,現時僅為一個專家的個人意見,港府至今尚未回應,但他估計當局不會採納,最主要原因是牽涉人數眾多,而且食肆在執行上會有困難。「每日上班人數高達數百萬人,上班自然就要外出用膳,如要在吃飯前接受快測,現實上做不到;況且即使食客攜帶快測工具,食肆亦無法確認對方是否在當日檢測,當然(隨身攜帶快測工具)亦非常不衛生,實在有點不切實際,可行性亦很低。」

強調防疫政策只有增加從沒減少 社會期望放寬

當被問及有聲音指,食肆員工可能由每3日接受檢測一次,增加至每日均接受檢測,黃傑龍坦言,當時當局推行「三日一檢」措施,業界已有一些反響,但仍盡力嚴格執行,「雖然有點麻煩,但是能夠保障客人。」他甚至稱,現時法例沒有要求食肆員工拍攝快測結果,但他公司都會主動收集有關照片,而食環署在巡查時亦會要求員工出示。

不過,他亦感到,防疫措施須要視乎社會認為是否具有實際意義,「不是出現一個個案就要立即收緊,這兩三年已經只是收緊,從來沒有減少任何政策。『599條例』(《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不斷寫多一行,寫多一行,從來沒有一些條例在沒有作用時,當局就會取消,印象中從來沒試過。」

他補充指,社會並非期望當局逐漸收緊,而是希望當局慢慢逐步放寬,形容現時港人都會自律,「很多朋友在約飯聚事前,都會先做快速檢測才去見面,這是自願性的,政府可以呼籲市民自願接受檢測」,並再三強調強制檢測會對社會帶來矛盾、麻煩。@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