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民的「順民」心態更形鞏固。主要原因當然是中國領導層以經濟成長取得了認受性。老百姓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對未來的生活水平也相信會有一定的提升,於是接受現行的制度。他們明白反抗的代價是高昂的。

到胡錦濤、溫家寶年代,中國政府努力建設社會保障網,為國民提供起碼的最低生活保障,減少對貧富越趨懸殊的不滿。基層政府亦致力消弭社會矛盾,加強服務效率。中國領導人更以民族主義相號召,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來鞏固其認受性。

中國領導人重視維穩,維穩的開支高於國防開支;反映他們瞭解社會上存在嚴峻的不穩、不滿因素。從權貴到富裕的中產階層,紛紛把財富、家人移送西方國家;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有這樣高比例的精英把財富、家人往外國送。

數年前一篇嚴肅的學術論文,頗能說明情況。文章描述上海一群友好的中產母親,經常靜靜地交換食品安全的資訊,以維護她們子女的健康。她們顯然對政府缺乏信心,但無意挑戰政權的權威;一定程度上她們有既得利益。

目前上海的「人道主義災難」打破了上述的平衡,政府的倒行逆施,導致官逼民反情況的出現,因為官員的惡行碰觸到市民的紅線。一個善良的母親,平日大概絕不會批評、挑戰中共政權,但當基層幹部要將她和染疫的嬰幼兒分隔,她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一則6分鐘的視頻「四月之聲」現時在網絡上瘋傳,這則四月廿二日發表的短片描述上海封城後老百姓的種種困境。抗疫做成市民不便是國際常見的現象,問題是第一: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是否科學,為甚麼不能和國際接軌?第二:種種政策措施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市民權益?

市民越來越認為目前的困境主要是領導人一意孤行,只考慮個人的權威,不顧老百姓死活。於是官逼民反。四月廿一日上海復旦大學出現集體抗議示威,警察進入校園,校內網絡交通中斷。傳言中共高層定性為「六四」以來最大的學生運動,要求嚴查嚴辦。

事實上各種零星抗議經常發生。上海當局強推硬隔離,以鐵絲網封樓門,保安廿四小時當值,引致多宗居民與保安衝突。市面上出現反封城標語。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上街巡視遭市民痛駡。前來督師抗疫的副總理孫春蘭不敢面對群衆,要在天台拍攝親民的宣傳片。基層幹部面對社區居民無言以對,威信蕩然。

近日杭州市、北京市朝陽區等地均出現搶購潮,超級市場貨架清零,地方官員的保證完全沒有作用。地方政府的抗疫「土政策」混亂,首當其衝的是貨車司機;接著下來物資供應和物價自然受到影響,形成人心惶惶的局面。

然而領導層未見有認真的檢討。國家衛健委專家組組長梁萬年仍然宣示中國未具備放鬆防疫的條件。上海當局繼續遷徙人口到鄰近省份。方艙醫院本來已經設施嚴重不足,現在上海的「騰換擴容行動」更把它們升級為定點醫院。最重要的糧食供應問題仍未解決。

疫症是偶然的天災,應付天災產生的人禍形成官逼民反的局面。市民接受做順民還是有條件的,政權與民眾的矛盾進一步加深,維穩越加事半而功倍。市民的眼睛畢竟是雪亮的,市民不會忘記。◇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