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紮根西環逾七十載的山貨老店杜洪記今年4月30日結業的消息,與杜家一同成長的街坊鄰里紛紛前來探望,自小跟隨兄長打理舖頭的杜女士忙個不停:「跟我一起長大的街坊也跟我年齡差不多大了,七十多歲了,他們還記得我們,知道間舖要結業,專程來探望我們。」這就是街坊間濃濃的人情味,杜女士看在眼裏,甜在心頭。

杜先生自小跟隨父親打理店舖。(陳仲明/大紀元)
杜先生自小跟隨父親打理店舖。(陳仲明/大紀元)

杜女士回憶,父親杜洪是佛山人,上世紀初赴港後在西環落腳,家鄉佛山南海古鎮羅行圩的竹器業發達,手工技藝世代相傳,父親也因而習得一門手藝。她聽父親說,當時佛山一帶是魚米之鄉,有肥沃的農田耕作,主業是農耕,副業是養蠶、編織竹籮,生活算是比較富裕。可是原本平靜的鄉村因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大村欺負小村,再加上後期日軍侵華,許多村民無奈離開家園,到香港打工。父親杜洪在二戰前來港,憑著竹編手藝白手興家,1945年10月,父親創立了「杜洪記」,在西環吉席街60號的三層唐樓自設工場,運用家鄉的竹編技藝製作竹器,最為知名的就是竹籮。

杜女士回憶昔日在西環的童年生活,仍然歷歷在目。(陳仲明/大紀元)
杜女士回憶昔日在西環的童年生活,仍然歷歷在目。(陳仲明/大紀元)

1945年開業的山貨老店杜洪記,第二代繼承人已年屆七旬,決定結業榮休。消息傳出後,除了與杜家一同成長的街坊鄰里紛紛前來探望外,還吸引了不少年青一代前來店舖認識山貨和購物。(陳仲明/大紀元)
1945年開業的山貨老店杜洪記,第二代繼承人已年屆七旬,決定結業榮休。消息傳出後,除了與杜家一同成長的街坊鄰里紛紛前來探望外,還吸引了不少年青一代前來店舖認識山貨和購物。(陳仲明/大紀元)

見證一個時代的山貨老店 辛苦打拼雙手創造未來

杜洪記出產的竹籮在當區漸漸出名,甚至香港首富李嘉誠年青時在西環開人造花廠,都曾經是杜洪記的客人。在五十年代的香港,塑膠、發泡膠箱還未盛行,竹籮是當時最為流行盛載物品的器皿,無論是漁獲、蔬菜還是家禽、牲畜,都靠竹籮盛載。堅尼地城露天電車總站附近,就是當年知名的「九大欄」所在地,批發雞、鴨、鵝、牛、羊、豬、魚、蝦和菜,滿足港島居民日常生活所需。杜女士描述,當時整個西區有約8至10間山貨舖,對竹製品需求頗大。

杜洪記是當年較為大型的一間山貨舖,鼎盛時期聘請了7至8名佛山鄉里擔任編織師傅,加上親戚規模近20人,每人分工合作,每天忙個不停。整棟樓宇當中,地下做零售批發,上層是製造工場,由父親主理,三個兒子都在工場幫忙。

杜女士稱讚藤椅的舒適,她在店舖時也常常坐在藤椅上。(陳仲明/大紀元)
杜女士稱讚藤椅的舒適,她在店舖時也常常坐在藤椅上。(陳仲明/大紀元)

五十年代的西環,生活水平還很低,很多潮州人走難來港,在西環落腳,靠做苦力維生。當時西環有很多米倉與藥房,三角碼頭是重要的出口中轉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當時杜洪記工場的訂單來自港九新界離島,甚至來自大澳漁村、馬灣的漁民也會向他們購買竹籮、窩籃,用以盛載漁獲、曬鹹魚、製作蝦醬等等。杜女士分享,昔日的陸路交通不太發達,但水路交通十分順暢,到大澳、深水埗、長洲等地,都可乘船前往,因此送貨均從西環的碼頭出發,送往港九各區。

一物兩用的木傢俱,收起階級時可作木櫈用,打開時可作小木梯用。(陳仲明/大紀元)
一物兩用的木傢俱,收起階級時可作木櫈用,打開時可作小木梯用。(陳仲明/大紀元)

李嘉誠年青時曾在西環設塑膠花廠,杜女士稱就是現在堅尼地城麥當勞所在之處。(陳仲明/大紀元)
李嘉誠年青時曾在西環設塑膠花廠,杜女士稱就是現在堅尼地城麥當勞所在之處。(陳仲明/大紀元)

西環還是很多名人發跡的地方,杜女士回憶,鷹君集團創辦人羅鷹石夫婦,她仍記得二人居住在西環附近的一間唐樓。1950年代靠塑膠花起家的李嘉誠,當時也曾經在石塘咀設廠,聘請了很多員工,他也親自上陣在工廠工作,曾經親自來杜洪記購買竹籮。杜女士感慨:「真是很典型的潮州人,甚麼事情都要親力親為!」

多姿多彩的五十年代童年回憶

杜女士從小在西環長大,對社區充滿了感情:「小時候的回憶啊,十天八天都講不完,我們出生在戰後嬰兒潮的時期,這裏最多就是小孩,從來不愁沒有人跟我玩!」一談起童年趣事,她的眼睛就亮起了光,那時候小朋友的玩具幾乎都是自製的。她隨口就能講出好幾個遊戲:「我們會玩『荷蘭水蓋』(樽裝汽水的金屬蓋)、跳飛機、捉迷藏啦,這裏的騎樓有很多柱子,很好玩的!男孩子喜歡玩公仔紙,沒錢買公仔紙,就到電車站收集乘客丟棄的電車票,用電車票當作公仔紙玩。女孩子喜歡跳大繩,我們家最不缺繩,小朋友都喜歡到我們家玩。」

杜女士回憶兒時與玩伴在吉席街(前稱吉直街)嬉戲,將荷蘭水蓋放在路軌上,待電車駛過時將水蓋壓扁。(陳仲明/大紀元)
杜女士回憶兒時與玩伴在吉席街(前稱吉直街)嬉戲,將荷蘭水蓋放在路軌上,待電車駛過時將水蓋壓扁。(陳仲明/大紀元)

如今孩子幾乎都是人手一機,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無法自拔,杜女士回想起她生活的年代,與大自然的相處機會多多,可以玩樂的事物更加豐富:「現在堅尼地城巴士總站的位置過去就是海灘,我們經常去捉蟹、海參,7、8月份的蟹很多的,那時候的水沒有污染。我們還會上山捉蝌蚪,到牛奶公司牧場的牛房附近玩,還會玩蜻蜓、金絲貓⋯⋯甚麼都可以玩!」最驚險的玩樂方式,就是在海灘邊跳浮木,她記得當時的石灘旁邊有一個木廠,常常有木頭漂到海邊,小朋友就在上面跳來跳去玩耍,現在回想起來還有些後怕:「不知道為甚麼那時候我們那麼大膽呢!」

堅尼地城巴士總站的前身為石灘,杜女士回憶她在石灘嬉戲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陳仲明/大紀元)
堅尼地城巴士總站的前身為石灘,杜女士回憶她在石灘嬉戲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陳仲明/大紀元)

不敵時代巨輪 老店結業轉型

隨著時代變遷,化工材料佔據了市場,山貨的需求日益降低,到了1970年代,杜洪記僅依靠自家製的山貨已不能維持生意,需要從外地購入各類山貨,並兼賣一些塑膠生活用品。70年代也是堅尼地城變遷的時期,三層高的唐樓拆卸重建,店舖需要搬遷,分拆為三個舖位,包括加多近街、爹核士街和吉席街的店舖,設有不同的製作工序。到了1980年代,杜洪記的工場關閉,只入貨做零售,最後唯吉席街的店舖延續至今。

過去杜洪記在西環吉席街60號的三層唐樓自設工場,搬遷到吉席街52號後,改名為「新杜洪記」。(陳仲明/大紀元)
過去杜洪記在西環吉席街60號的三層唐樓自設工場,搬遷到吉席街52號後,改名為「新杜洪記」。(陳仲明/大紀元)

杜女士的兩個哥哥已過身,留下三哥和她經營店舖,如今二人都已經步入古稀之年,他們認為也是時候退休了:「這間舖頭就交給下一代自由發揮了,我們都老了,要退休啦,勞碌一輩子都沒有假放,要休息下啦。就像以前爸爸脫手給我們經營一樣,現在我們也要傳給下一代去做,他們想做甚麼就做甚麼。」

店舖內仍舊使用陳年款式的燈掣,見證歷史。(陳仲明/大紀元)
店舖內仍舊使用陳年款式的燈掣,見證歷史。(陳仲明/大紀元)

昔日杜洪記曾經設廠生產,如今店內只餘下一些簡單工具。(陳仲明/大紀元)
昔日杜洪記曾經設廠生產,如今店內只餘下一些簡單工具。(陳仲明/大紀元)

昔日杜洪記曾經設廠生產,如今店內只餘下一些簡單工具。(陳仲明/大紀元)
昔日杜洪記曾經設廠生產,如今店內只餘下一些簡單工具。(陳仲明/大紀元)

*********

杜氏兄妹榮休,山貨老店又少了一間,問及杜女士是否覺得可惜,她搖搖頭:「沒有甚麼可惜的,過去的就已經過去了。不過我還是很想讓下一代知道,甚麼是『山貨』,這裏面包含了很多前人的智慧,希望下一代還能知道。」◇

聽聞老店結業的消息,客人紛紛前來選購山貨。(陳仲明/大紀元)
聽聞老店結業的消息,客人紛紛前來選購山貨。(陳仲明/大紀元)

老店內仍是舊式裝潢,散發著古舊的氣息。(陳仲明/大紀元)
老店內仍是舊式裝潢,散發著古舊的氣息。(陳仲明/大紀元)

老店結業前夕,杜女士每日開舖,樂於與年青人交流,分享昔日故事,介紹「山貨」的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老店結業前夕,杜女士每日開舖,樂於與年青人交流,分享昔日故事,介紹「山貨」的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杜洪記經歷兩代人77載光景後,杜氏兄妹榮休,店舖於本月底光榮結業。(陳仲明/大紀元)
杜洪記經歷兩代人77載光景後,杜氏兄妹榮休,店舖於本月底光榮結業。(陳仲明/大紀元)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