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NYC)與香港同為繁忙的大都市,身處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的曼哈頓時,感覺與中環無異。年少時隨父母移民紐約的港人Michelle和Mandy,曾任往返紐約與香港兩地的空姐,對兩地文化有一定的認識。她們創建的「MM Travel Buddies」網絡平台,除了分享自己早期做空姐的旅行生涯故事外,還會分享她們在紐約生活的點點滴滴,她們以親身經歷,講述移民美國遇到的文化衝擊和生活體驗。
在紐約最懷念的港味
若有機會回到香港,Michelle首先想吃的就是沙爹牛肉:「我在紐約沒有吃到過一間好吃的沙爹牛,在香港的朋友真的要吃多一些茶餐廳的沙爹牛再過來啦!」她還提到港人常常吃的雪菜肉絲,在紐約的許多餐廳就變成了「榨菜肉絲」,嚐不到地道的「港味」。
Mandy分享尋覓港式奶茶的經歷,她覺得美國的唐人街雖然有好喝的奶茶,但始終還是不如香港的正宗:「可能美國人都喜歡甜一點的,紐約的奶茶比較甜。」Michelle認為在紐約的奶茶質量參差:「要找到合適的店舖,這裏好多『伏』,很多說是港式奶茶,但是你一飲就知道不是那個味道。可能美國的水質不同,有些產品入口有限制,茶葉也未必找到正宗,真的很難還原香港的味道。」
令人想不到的回港購物清單
Mandy在做空姐時,每次從香港回紐約,都會滿載而歸,直到她的行李箱塞滿為止,她的購物清單或許會讓大家大跌眼鏡,都是一些普通日常生活用品,主要是香港本地牌子和日本牌子的日用品,甚至牙膏、牙刷、沐浴露、零食都會從香港帶回美國。她笑笑:「不是紐約沒有,而是紐約要支付雙倍的價錢才能買到,就會想回香港買。」Michelle則鍾情於買護膚品,她提及,亞洲出品的護膚品,譬如面膜、面霜等等,在紐約也是要用雙倍的價錢才能買到,有機會回港時,她都會在香港買回美國。
普通打工仔亦可以在紐約市買得起樓?
香港的房價高昂,住房問題一直是困擾市民的一大問題。移民美國的Michelle和Mandy認為,在紐約市生活「平有平買、貴有貴買」,主要還是選擇不同的區域問題,一般的打工仔也可以供得起一房一廳。
Michelle介紹,如果收入不多又想住在市區,在美國還有一種「合作公寓」,即「Cooperative」,簡稱 「Co-Op」,買家是購買房屋或公寓的使用權,合作公寓有自家管理委員會,對旗下Co-Op進行日常管理,包括房屋維修保養甚至買賣都擁有控制權。另一種稱為「condo共管公寓」,買家購買的是公寓的獨立產權,並與公寓樓內其它住戶共享過道、走廊等公共區域。業主需要承擔公寓每年的房地產稅以及物業管理費。Co-op跟Condo每個月都收管理費,包含了水電煤和地稅,還會幫忙負責很多雜務,比如外面在下大雪,就會有人很早地來鏟雪,夏天還會鏟草跟種花,家中有需要維修的設施,不需要付維修費,但要付小費,這些都是住在公寓裏的好處。
Michelle和Mandy都住在紐約皇后區的「Co-Op」公寓,以她們所知,大約30多萬美金(200多萬港元)就可以買到2房的Co-op公寓或者1房或套房式的Condo,年輕人若在紐約市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買房的壓力應該沒有香港那麼大。在供樓方面,如今Michelle每個月的房貸和管理費加起來大約1,800美金(14,000港元),相比在香港的房價,紐約的生活還是比較合理的。
她們分享,如果有充足的資金,當然購買獨立屋(house)是最好的。房價方面視乎房子的位置,如果住在曼哈頓固然昂貴,但住在皇后區、布魯克林區等,有更多相宜的價格選擇。
逃離石屎森林赴夏威夷海灘享受自然 紐約與香港行山大不同
因疫情關係,喜愛旅行的Michelle和Mandy已經很久沒有出國旅行,只是在美國境內短途旅行。Mandy早前到訪了夏威夷,當地的風光令她心曠神怡,陽光、沙灘和舒適的天氣讓她十分享受,平時工作在紐約市的石屎森林中穿梭,好像每天都過得很匆忙,但是在夏威夷的日子,好像一切都慢了下來,這個感覺和在城市中很不同。
Michelle分享自己在紐約的行山經驗,紐約市區大部分都是平路,多是人文景觀,要在市區附近行山,就要去到新澤西州或者上州。在香港的山上可以遙望到層層疊疊的高樓,但在美國行山沒有這樣的體驗,爬上山頂所見的仍然是自然景觀。
英式英文表達被人取笑 如何面對文化衝擊
Michelle中三時隨著父母移民美國,那時她一點也不情願:「我那時候在學校已經有很好的朋友,我覺得自己有好的前途,可以在香港有好的發展,為甚麼我要來美國呢?」最初來美國的時候她在芝加哥上學,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她感到緊張和不安,原本開朗的性格變得內向。她記得自己舉手告訴老師要去洗手間,習慣性地說「Toilet」,全班哄堂大笑,讓她感到尷尬不已,她才知道美國人用的是「Bathroom」或者「Restroom」。另一個她感到難以適應的是與同學們聊天時,他們常常引用美劇中的對白,開玩笑的話她都聽不懂:「我小時候看的不是這些電視劇和動畫,比如我們是看《叮噹》長大的,跟他們熟悉的語境不同。我覺得不一定是語言差,或者能力不夠,而真的是大家背景不同。」
Mandy來美國時只有10歲,當時的亞洲人少,她的英文不好,比較難認識朋友,常常被同學捉弄,這讓她感覺難以適應。她相信如今再來紐約讀書的孩子的環境比過去好,現在的亞洲孩子比較多,有的在唐人街、法拉盛華人社區的學校,有很多的亞洲人,也設有中文課程,還有英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課程,這對小朋友的語言適應是有幫助的。
紐約地鐵對比香港地鐵 公共交通大不同
習慣了香港一下樓就有地鐵站、巴士站的生活,初來紐約的港人或許有些不習慣。Mandy講述,紐約市已經是美國交通最為發達的城市,交通網絡最完善的是曼哈頓,相隔不遠就有地鐵站,但如果住得稍遠,如皇后區、長島等等,就一定要學會開車,有駕照是很重要的。Michelle認為,紐約市和香港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塞車是常態,最主要的交通幹線每天都在塞車,這也是很惱人的事情。
對比紐約市的百年地鐵與香港地鐵,Michelle笑言可以投訴一天一夜,治安、衛生、網絡狀況欠佳,而且經常因信號不佳等各類事情停頓。習慣了香港乾淨的地鐵大堂和車廂的朋友,在紐約搭地鐵或會顛覆他們對世界大都市的想像。
染疫後6天康復 Michelle在家隔離經驗談
全球都籠罩在疫情的陰霾中,去年年初,Michelle不幸染疫,紐約市當時的政策是當COVID-19檢測結果呈陽性時,鼓勵病人自行用指尖血氧儀每日檢測血液中的含氧量,若血氧含量低於95%,需要進行緊急護理評估,如含氧量低於90%,應入院求醫。Michelle屬於輕症狀的病人,她可以選擇在家隔離,上報確診後,她會每天有一個熱線電話跟進她的狀況,詢問她的身體狀況,指導她要怎樣做,並會跟進她的需求,還會寄送口罩、防護用品到家,也可以選擇代購生活雜貨的服務。
Michelle在「中招」6天後康復,醫生給了她消炎藥和止痛藥,她認為只要不要影響到肺功能,不要演變成肺炎,就像傷風感冒一般,只要多喝水、休息好,依靠自己的抵抗力就可以康復,不需要太恐慌。◇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