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姓 

【歷史來源】

1.出自子姓:為商湯王后裔。商末貴族比干,因為犯顏直諫暴君商紂王,被剖心處死。其子孫便隱姓避難,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所以改為孫氏,奉比干為始祖。

2.源自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後代。文王少子─康叔受封於衛,建立衛國。春秋中,康叔九世孫名惠孫,惠孫之孫武仲因崇尚尊敬其祖父,便以「孫」為氏。世世代代相傳,便成為孫姓的大宗。

3.源自羋姓:春秋初,楚王蚡冒之曾孫、令尹蒍叔,字孫叔,曾幫助楚莊王建立霸業。其後裔去「叔」為孫氏。

4.源自媯姓:周武王滅商後,封商均之後裔─媯滿於陳。春秋時,陳厲公之子─陳完避難到齊國,改稱田氏(古時陳、田同音通用)。田完之裔孫─田書為齊國大夫,因為討伐莒有功勞,被封為樂安,賜姓孫氏。著名軍事家─孫武便是其後代。

5.出自於荀姓:荀況後裔。漢代劉荀稱帝,因避諱下令荀姓子孫改為孫,並將戰國時代荀卿都改為孫卿。

6.出自於夏侯:根據《漢書‧夏侯嬰傳》載:「初嬰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為孫氏。」

7.賜姓和改姓:如三國時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被賜姓孫,因稱孫河;鄆城李集鄉軍李村《李氏族譜》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後來因遭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所以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明初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複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不得不省字而改孫姓。

8.源自於少數民族姓氏:如孝文帝遷洛後,鮮卑族拔拔氏改姓「孫」;唐代安祿山部將孫孝哲,本為契丹族人;滿洲孫佳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木依庫氏、木如氏、堵引氏等漢姓為孫;朝鮮、景頗、佤、苗、阿昌、哈尼等民族均有孫姓。

【郡望】

1.樂安郡:今山東省惠民縣南七十里,下轄廣饒、惠民、高青等縣。東漢置郡,此支孫氏為兵聖孫武之族所在。

2.汲郡:晉置郡,此支孫氏為孫氏世居之地,為晉名隱士孫登之族所在。

3.陳留郡:西漢置郡,在今河南開封東南陳留城。

4.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時置,此支孫氏為富春孫氏之分支,開基始祖為孫明的十一世孫福。

5.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孫氏為樂安孫氏之分支,開基始祖為孫武次子孫明。

6.吳郡:東漢分會稽郡而置,治所吳縣(今江蘇蘇州)。

7.東莞郡: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

【堂號】

1.平治堂:因孫叔敖把楚國治理得民富國強而得名。

2.樂安堂:因田書伐莒有功,被封於樂安,賜姓孫,為孫姓始祖。

3.富春堂:孫武帶所著兵法見吳王,吳王命其帶兵西征,戰功赫赫,被封到富春,因號富春堂,與樂安堂同宗。

4.映雪堂:晉朝御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在院中映雪讀書,終成大名。

其它堂號:郡望堂號:汲郡、陳留、太原、吳郡、東莞。

自立堂號:惇敘、積

【歷史名人】 孫武

孫武也就是孫子,出生大約在西曆前五三五年,字長卿,後人又尊稱孫武子,齊國樂安人。漢族。他就是被後世並稱為山東文武兩聖人之一的武聖,也稱「兵聖」孫武。

孫武的的先祖,既不姓孫,也不姓田,而是姓陳,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陳完的後代。西曆前五二七年,年僅二十五歲的孫武完成曠世聖書《孫子兵法》。

孫武到了吳國,伍子胥向吳王闔閭推薦了正在隱居的孫武,向吳王介紹孫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幹,稱讚孫武是個安邦定國的蓋世奇才。可是,孫武自從來到吳國後一直隱居著書,吳王連孫武這個名字都不曾聽說,認為一介農夫不會有大本事。伍子胥便反覆推薦,僅一個早上就推薦了七次,吳王才答應接見孫武。孫武帶著剛寫好的兵法進見吳王。吳王看罷兵法,嘖嘖稱好。通過斬姬練兵,孫武取得了吳王的賞識。在伍子胥、孫武的治理下,吳國的內政和軍事都大有起色。

吳王讀過《孫子兵法》,也想深入討論。一天,吳王同孫武討論起晉國的政事。吳王問道:「晉國的大權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韓,魏,趙六家大夫手中,將軍認為哪個家族能夠強大起來呢?」孫武回答說:「范氏,中行氏兩家最先滅亡。」「為甚麼呢?」

「根據他們的收取租賦以及士卒多寡,官吏貪廉作出判斷的。以范氏、中行氏來說,六卿之中,這兩家的田制最小,收取的租稅最重。公家賦斂無度,人民轉死溝壑;官吏眾多而又驕奢,軍隊龐大而又屢屢興兵。長此下去,必然眾叛親離,土崩瓦解!」

吳王見孫武的分析切中兩家的要害,很有道理,就又接著問道:「范氏、中行氏敗亡之後,又該輪到哪家呢?」

孫武答說:「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范氏、中行氏滅亡之後,就要輪到智氏了。智氏家族租稅卻同樣苛重,智氏與范氏、中行氏的病根幾乎完全一樣:畝小,稅重,公家富有,人民窮困,吏眾兵多,主驕臣奢,又好大喜功,結果只能是重蹈范氏、中行氏的覆轍。」

吳王繼續追問:「智氏家族滅亡之後,又該輪到誰了呢?」

孫武說:「那就該輪到韓、魏兩家了。他們兩家仍是畝小,稅重,公家聚斂,人民貧苦,官兵眾多,急功數戰。只是因為其畝制稍大,人民負擔相對較輕,所以能多殘喘幾天,亡在三家之後。」

孫武不等吳王再問,接著說:「至於趙氏家族的情況,和上述五家大不一樣。六卿之中,趙氏的畝制最大,以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不僅如此,趙氏收取的租賦歷來不重。畝大,稅輕,公家取民有度,官兵寡少,在上者不致過份驕奢,在下者尚可溫飽。苛政喪民,寬政得人。趙氏必然興旺發達,晉國的政權最終要落到趙氏的手中。」

孫武論述晉國六卿興亡的一番話,就像是給吳王獻上了治國安民的良策。吳王聽了深受啟發,高興地說道:「將軍論說得很好。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國的正道,就是要愛惜民力,不失人心。

李姓 

【歷史來源】

1.源於嬴姓:相傳李姓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以顓頊之裔孫─皋陶為始祖。堯帝命皋陶任「理」(掌管刑法之官)其子─伯益因幫助大禹治水成功,獲得此嬴姓。其子孫世襲「理」職,並以官命氏,稱理氏。後裔─理利貞因逃避紂王而流亡於伊侯之墟,靠採摘李子充飢才得以存活。為了不忘李子救命之恩,便改為李氏。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勞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北魏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3.賜姓改姓:唐朝大規模賜姓,是李氏宗族龐大的轉折點。受唐朝賜姓者,見諸史籍之人頗多。據《路史》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鮮于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羅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賜國姓李氏

【郡望】

隴西郡:秦置,今甘肅舊蘭州、鞏昌、秦州諸府州之地,戰國時秦昭襄王時創設,因地在隴山之西得名。

【堂號】

隴西堂 秦郡名,地當甘肅舊蘭州、鞏昌、秦州諸府。

【歷史名人】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西曆五九九~六四九年),唐朝第二位皇帝,漢族。祖籍隴西成紀人(今甘肅靜寧成紀鄉人)。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運籌帷幄。登基後,統一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同時執行夷漢一家的政策。

貞觀二年,京城長安附近鬧蝗蟲。有一天,唐太宗進入禁苑中,看到蝗蟲,就拈起幾隻,默許說:「百姓們是靠這些穀物活命,你卻吃掉了莊稼。如今我寧願讓你吃我的肺腸,也不希望我的人民因為你們而餓肚子。」說完就想把蝗蟲吞下去時,身邊的臣子看到唐太宗如此的舉動,便說:「吃這壞東西下去是會生病的。」他說:「我寧願代替百姓們受災,也不希望他們的穀物因為這蝗蟲而餓肚子。就是要替他們受災了,我還怕甚麼疾病呢?」結果還是把它們吞下去。據說這一年雖有蝗蟲,穀物卻沒有因為這些蝗蟲而受損。

貞觀二年,關內地區發生旱災與饑荒,有很多百姓賣子女來換取衣服和食物,唐太宗不僅下令開倉濟民,而且將皇家倉庫中的金銀絲綢拿出來,贖回小孩,還給他們的父母。他在詔書中說:「如果能讓年成豐收,天下平安,即使把災禍移到我的身上也甘心情願。」不久天降大雨,緩解了旱情,百姓都很高興。

貞觀十七年(西曆六四三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將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並對太子嚴加教管。見他乘船,便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將來會成為君主,想想水與舟的關係,能不畏懼嗎?」見他在樹蔭下乘涼休息,便說:「這棵樹的軀幹雖然彎曲,但經木匠的繩子量過以後,就可以鋸成筆直的木板。作君主的雖然無道,但只要善於接受諫言,就可以成為聖明天子。」

就是因為唐太宗的作為,在他登基的二十三年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繁榮,軍事力強大。太宗深信「君臣共事,有如同魚水相輔,則海內可太平安樂。」,所以唐太宗主張君臣共理天下。貞觀時期君臣的納諫和直諫是歷史上十分罕見的,歷史上著名的諫臣魏徵就出現在此時。後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轉載自【正見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